仲景方源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因其组方谨严,用药精专,疗效卓著,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誉为经方,迄今仍广为习用。但东汉迄今已有余年,其所用汉制药物度量衡量制与现代的度量衡制存在很大差异,同一方中常出现不同计量单位,部分药物的品种、产地、炮制法亦与现代药物有一定的出入。虽然后世学者对仲景方药物剂量古今折算进行诸多的探讨研究,但是,无论是古今折算还是配伍比例至今都未有定论,成为制约经方标准化的一大障碍。有鉴于此,全面系统地开展仲景方药物剂量古今折算和配伍比例标准研究实属必要。
一、《伤寒论》方中所涉及的度量衡古今折算标准研究
度量衡一词最早可见于《尚书·舜典》:“同律度量衡。”度量衡即为长度、容量、与权衡的简称,当然还包含相关器具、单位及有关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强制统一度量衡,但相关制度在秦时并未形成系统,直至汉代才初步成型。也就是说汉代是我国传统计量制度的理论成型时期。《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其书中所涉及的度量衡均为汉制。故研究《伤寒论》方中所涉及的度量衡古今折算标准主要以汉代标准和现代标准的折算为主。
1.长度汉今折算标准
汉代长度制明确记载于《汉书·律历志·审度篇》:“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于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分,长十丈……”,可见汉代官方明确规定的五个长度单位为分、寸、尺、丈、引,且各级之间均为十进制,与《说文解字》中解释寸字:“十分也”,尺字:“十寸也”说法一致。几千年来,朝代迭更,每个单位的量值存在增减,但分、寸、尺、丈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却未有更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实施以后,才被米制所取代。也就是说,汉代的长度单位制为:10分等于1寸,10寸等于1尺,10尺等于1丈,10丈等于1引。
迄今出土的东汉尺数量众多,因此我们可采取文物实测的方法来获得东汉的长度量值。目前有资可查的东汉尺共有85支,其中有铜尺57支,骨尺25支,还有玉尺和木尺数支。有意思的是,这些尺材质不同,长度也不是完全一致。从掌握的资料来看,我们尚无法确定将哪一把尺作为标准,因为其中任何一把都有可能是过去的标准尺,只不过由于时代久远,氧化或损坏等因素而导致目前的差异。
我们认为,在此引入统计学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从这85支尺所测数据中可以得出,1尺的量值分布于20.5~24.7厘米之间,其中65支在23~23.6厘米之间,更有40支在23~23.3厘米之间。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以.03厘米为组距分组,对东汉的85支尺的量值进行统计,从中可得出东汉一尺的单位值主要分布在23~23.6厘米之间。再进一步以频数值为权、以0.1厘米为分段组距,将此85支尺做加权平均值统计,可得出东汉1尺加权频数平均值为23.2厘米。这是我们目前可以得出的结论。
2.容量汉今折算标准
比较固定的专用量器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但相关制度也是直至汉代才趋于完备。《汉书·律历志·嘉量篇》云:“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说明汉代容量亦是龠、合、升、斗、斛的五量制,其中合、升、斗、斛之间亦是十进制。当然,除此五量之外,龠以下还有“撮”和“圭”两个小单位。《汉书·律历志》云:“量多少者,不失圭撮。”应劭曰:”四圭曰撮。”孟康曰:“六十四黍为圭。”不难看出,汉代的容童单位制为:4圭=1撮,5撮=1龠,2龠=1合,10合=1升,10升=1斗,10斗=1斛(石)。
汉代专用量器共有70余件,通过实测,1升基本为毫升。西汉标有称值刻铭的黾池宫铜升、上林共府铜量、平都铜椭量、尚方铜椭量经实测后,折合1升值分别为毫升、毫升、毫升、毫升,平均约为毫升。新莽时期刘欲依据“立方分为1龠(2龠1合),容黍1颗黍,重12铢”设计的“新莽铜嘉量”,融龠、合、升、斗、斛五个独立的量器于一体,通过对各部位进行实测可得出1升亦为毫升。东汉时期,出土量器数量较多,其中“大司农”颁发的5件量器制作精美且有刻铭,属国家级标准器,因此完全可以将其做为考证东汉容量值的依据。年甘肃省古浪县出土的“建武大司农铜斛”实测毫升;9年山东省嘉祥县出土的“永平大司农铜斗”实测容量为0毫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和“元初大司农铜斗”实测四容量分别为00毫升和毫升;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实测容量为20毫升。根据以上文物实测,可以得出每升平均为.4毫升,考虑误差因素,可以将东汉每升厘定为毫升。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东汉的容量单位值与西汉、新莽时期基本一致,每升可定为毫升。
3.衡量汉今折算标准
汉代衡量单位制可见多处文献记载。《汉书·律历志》云:“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说明汉代衡量亦是铢、两、斤、钧、石的五量制,不过各级之间并非十进制,所描述的进位制与同时期刘向《说苑》及刘安《淮南子》相一致,即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每一级单位的具体量值一直分歧较大。
现存的西汉铜质权4件,其中3件铜权自铭“斤十两”,折算后1斤分别为克、克、克;第四件自铭“武库一斤”的铜权实测为克;另在江苏盱眙出土的8件西汉金币,折算后1斤在克左右,陕西出土的4件金币则每斤克;可见西汉1斤为克,基本沿承秦制。新莽时期重量值则较西汉有下降,对重“二钧”的新莽铜嘉量进行实测可以得出1斤折合克;对10枚新莽铜环权进行实测,其加权平均值为.4克。
到东汉时期,重量单位值厘定方法相对较多,有权衡器、货币、累黍、水、黄金等法。迄今出土的东汉权器共有39件,最为典型的为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东汉末“光和大司农铜权”,重克,尽管未铭刻秤值,但从相关文献推断可能为当时的十二斤、十三斤、十四斤权,若按此折算则每斤分别合克、克、克。如果将所有的39件权器折算成东汉一斤后,其数值分布在~.6克之间。我们同样采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对其进行统计,可知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克之间。进一步以5克为分段组距、以频数值为权对其进行加权平均值统计,可以得出加权平均值为.57±18.85克。
《汉书·律历志》载以累黍之法厘定度量衡,通过黄钟把律管与度量衡三种标准量互相联系起来。具体做法为,黄钟管长9寸,可横向排列90粒黍,也就是说10粒黍为1寸,粒合之1尺,律管容器为立方分,可容1黍、容量为1龠、重为12铢。丘光明选黑黍、黄黍、红黍以累黍法进行实测,其结果1两在10.66~20.32克之间,平均值一两为15.49克。
另有吴大澄以新莽货币校得新莽1两为13.克;章太炎考证王莽货泉为11.克,王莽货布二十五铢为16.克,汉五铢钱为14.克,武帝三铢为18.克:柯雪帆亦提出根据古代货币来考证汉钱。
水密度法和黄金密度法更是文献记载中厘定衡量的关键依据。《后汉书·礼仪志》云:“或度晷景,权水轻重,水一升,冬重十三两……”,而前述东汉1升为毫升,纯水的密度1克/毫升,由此可知,东汉1两合为÷13=15.38(克),进而由16两为1斤得出东汉1斤合克。水的密度相对较为稳定,因此该法对我们得出结论至为关键。同理,从黄金密度法来考证,可得汉1斤为.79克≈克,1两=14.98克≈15克。
综上所述,以上各法考证的东汉1斤的重量值在~克之间,1两则13.75~15.6克之间。考证方法繁杂但有优劣之分。文物考证铜权性质稳定但样本量较少,铢权数量丰富受损坏、腐蚀、氧化等因素干扰,导致结论分歧较大;累黍考证则受黍米的品种、级别影响,结论也差别较大;汉钱易锈蚀磨损,误差大而可重复性小。相较而言,水和黄金的密度极为稳定,故我们认为,考证东汉重量应以水密度法和黄金密度法为参考依据。据此,东汉1斤为克,1两为15克。
二、《伤寒论》中特殊计量单位药物的剂量标准研究
衡量汉今折算标准是《伤寒论》用药剂量古今折算的最重要依据,大量以斤、两、铢等重量单位计量者均可据此得出其现代剂量标准,但是仅仅如此并不能完成《伤寒论》用药的所有剂量标准,这是由《伤寒论》用药计量单位的多样性决定的。因为《伤寒论》方中药物存在不少除衡量之外的特殊计量单位,例如以长度单位尺来计量厚朴,以容量单位升来计量麦冬、赤小豆,还有以鸡子大、博碁子大来模糊描述石膏和大黄的用量,更有以枚、把、茎等个数单位来计量乌梅、竹叶和葱白等药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尚需对这些特殊剂量的药物进行实测,以实现从特殊剂量向标准衡量的科学换算。
不难理解,系统回顾文献、明确《伤寒论》中特殊剂量药物的品种、产地和炮制法是进行药物实测的关键前提。据此,我们可以选择与汉代产地相同或相近的、同种属的、炮制方法相同的药材。当然,若无法选取到与汉代产地和品种相同或相近的药材,则以张仲景的故乡河南南阳或附近的相同相近的药材代替。再不然,如果前两者的药材都无法获取,则以现代药典为准选取现代道地药材进行实物测量。
1.以体积为计量单位的药物剂量标准研究
《伤寒论》中以体积为计量单位的药物有半夏、杏仁、粳米、豆豉、芒硝、五味子、火麻仁、吴茱萸、赤小豆、葶苈子、麦门冬、胶饴等。
现以半夏为例,概述研究方法如下。《伤寒论》中半夏剂量多为半升,根据上述研究,东汉1升为毫升,因此我们需要实测毫升半夏的重量。
《本经》载半夏:“味辛,平。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清代黄奭所辑《本经》载录魏晋时期药学著作《吴普本草》对半夏的描述:“生微邱,或生野中,叶三三相偶,二月始生,白华圆上”,所言与今用天南科星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特点相符,由此可见魏晋时期所用半夏与今相近。因此我们将实测半夏确定为今用半夏——天南星科植物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根茎。
关于半夏的产地《本经》云“生槐里川谷”,槐里即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不过,如今陕西半夏已不可得,而位于四川东北部的南充县毗邻陕西南部,且现今的道地半夏即为川半夏,故选取四川南充野生半夏为实测药材。同时,《伤寒论》云:“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可知方中半夏必为生用,只有生半夏才需“汤洗”,因此对生半夏进行实测。实测3次,取其平均值,可以得出毫升半夏为61.克。
其他以体积为计量单位的药物测量与此相同。
2.以个数为计量单位药物的剂量标准研究
《伤寒论》中以枚、个等个数为计量单位的药物有附子、枳实、栀子、杏仁、桃仁、乌梅、栝蒌实、水蛭、虻虫等。现以附子为例,概述研究方法如下。
汉代武威医简(汉代早期,公元1世纪左右)对附子就有所记载,当然其中还包括“乌喙”“天雄”。附子、侧子、天雄皆为乌头的附生者,因大小不同、附生的位置不同而名称不同,但四者皆属同一植物药材。《证类本草》载录《本草图经》云:“然四品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于龙州……其苗高三、四尺以来,茎作四棱,叶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实小紫黑色,如桑椹。”《本草纲目》也对其进行描述:“其茎类野艾而泽,其叶类地麻而厚。其花紫瓣黄蕤,长苞而圆。七月采者,谓之早水,拳缩而小,盖未长成也。九月采者乃佳。其品凡七,本同而末异。”同时,从《本草图经》龙州乌头、《本草纲目》乌头和附子、《中华本草》川乌的附图可以看出,古代附子的药材来源应当与现代一致,皆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子根。
《本经》载附子“生犍为山谷。”《新修本草》云“生犍为山谷及广汉。”《证类本草》载录《本草图经》云“其种出于龙州。”《本草纲目》云:“惟赤水、廉水、昌明、会昌四乡产附子,而赤水为多”。犍为、广汉、龙州、绵州彰明县均为现今四川绵阳、江油一带,可见古代传统附子产区与现今附子道地产地一致。本研究选取四川江油产生附子,选取其中的8枚进行实测,取其平均值得出生附子1枚重量为15.03克。
其他以个数为计量单位的药物测量与此相同。
3.以长度为计量单位药物的剂量标准研究
《伤寒论》麻子仁丸中厚朴以长度单位“一尺”计。厚朴在《本经》中被列为中品:“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证类本草》引《本草经集注》:“极厚、肉紫色为好,壳薄而白者不佳。用之削去上甲错皮”,所描述已非常接近现代四川、湖北出产的紫色而油润的厚朴。现代道地川朴为木兰科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var.bilobaRehd.etWils.,落叶乔木,叶大型,先端钝圆或具极短尖头,川朴皮糙肉细,皮肉分清而起霜,油足香浓。而现代道地厚朴中的温朴与川朴有所区别,为凹叶厚朴,叶片先端凹陷,形成二圆裂,皮细肉糙而干燥,二者显然不同。
《本经校注》云厚朴:“生交址。”交址即今越南北部、广西南部、广东南部一带。《证类本草》云:“生交址、冤句。三、九、十月采皮,阴干。……陶隐居云:今出建平、宜都。”宛朐即现今山东荷泽一带,建平即今四川巫县。可见,南北朝和唐代厚朴主产于广西,越南一带及湖北、四川。目前,厚朴主产于四川万源、石柱、灌县,湖北恩施、宜昌等地。我们选取川朴进行实测。
对一尺厚朴的具体重量各家说法不一。刘云以长23厘米,宽7厘米实测厚朴一尺为30克;龚志南认为厚朴1尺应按长和宽均为1尺来计,得出厚朴一尺为98.7克:渠敬文用长23.1cm、厚0.2cm、宽6cm的厚朴测得”一尺厚朴”重量为20克;陶汉华以长23cm,宽7cm,去粗皮测得“一尺厚朴”约为60g;郝万山用宽3.5厘米,长23厘米、中等厚度的厚朴称重约15克。诸位学者实测厚朴的长度多以23厘米为准,但所测的厚朴宽度不一,及厚度不详,导致”厚朴一尺”的重量实测结果为15~98.7克之间,差异很大。因此,“厚朴一尺”的重量与其长度、宽度、厚度密切相关。
在文献记载中,东晋时期陈延《小品方》和《医心方》都对“厚朴一尺”的长度和厚度有所描述,但二者说法并不一致。《医心方》载“凡厚朴一尺及数寸者,以厚三分,广一寸半为准”,而日本前田育德会尊经阁文库所收藏的《小品方》残卷则云:“厚朴一尺及数寸者,以厚三分、广一寸为准”。现以《小品方》残卷为准。参考前述研究,东汉1尺为23.2厘米,东汉一寸为2.32厘米,东汉三分则约为7毫米。目前人工栽培十五年以上剥取的厚朴树皮,厚度也是2~7毫米。所以我们认为”厚朴一尺”的厚度当为7毫米。
在实际测量中,首先,我们选取两份川朴(因条件限制我们仅能购得两份样本),测量其长度、宽度、厚度以计算出其体积,并测量其重量;其次,技照《小品方》残卷中“凡厚朴一尺及数寸者,以厚三分、广一寸为准”计算《伤寒论》“厚朴一尺”的体积;最后,利用二者的体积比换算出《伤寒论》“厚朴一尺”的重量分别为19.63克和19.49克,取其平均值,我们得出“厚朴一尺”的重量为19.56克。
4.模糊计量单位的药物剂量标准研究
《伤寒论》中模糊计量单位有石膏如鸡子大、大黄如博碁子大。现以石膏为例,就研究方法说明如下。
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族石膏Gypsum。在《本经》中石膏被列为中品:“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石膏的使用在古代曾有些混乱,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方解石、长石、理石等几种易与石膏混淆的矿物质进行详尽的描述。真正的药用石石膏色白如凝成白蜡状,细纹短密如束针,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如粉。目前药用石膏多选用纤维状集合体石膏GypsumFibrosum,又称纤维石膏。《本经》云石膏:“生齐山山谷”。《新修本草》云“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齐山即现今的安徽省贵池县南三里,齐卢山即现今山东诸城境内,鲁蒙山即现今山东蒙阴县境内,所以我们选用山东石石膏。
《伤寒论》中大青龙汤方中石膏剂量为“如鸡子大”。我们首先明确“鸡子大”的准确体积,再计算相应体积石膏的重量。我国是世界上家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年全国家禽科学研究座谈会的不完全统计,家禽达到余个地方保存品种,河南境内较为纯种的土鸡有淮南稻区的固始鸡、黄淮平原区的正阳三黄鸡和河南斗鸡等。其中,固始鸡历史悠久,并且其产区由山地和丘陵岗地构成,交通较闭塞,与其他鸡种间基因流动较少,遗传性能保存较为完整。考虑到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氏,故选取河南固始鸡做为实测鸡蛋体积的鸡蛋来源。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首先用排水法测得单枚鸡蛋体积为43毫升,然后用排水法测量石石膏密度为2.13克/立方毫升,最后根据鸡蛋体积与石膏密度的乘积可以得出”如鸡子大”石膏的重量为91.5克。
三、结语
标准是衡量一个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通过考证汉代度量衡及实测相关药物,为《伤寒论》用药剂量的古今折算提供了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建立《伤寒论》用药剂量及配伍比例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并藉此进一步主动参与制定相关国际标准,以掌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改善我国中医药产业因标准缺失而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局面。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网络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