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石膏是磷复肥生产的副产物,由于利用渠道有限,只能堆存,长期累积,形成了一道高悬在行业头顶的“堰塞湖”,成为环境风险隐忧。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磷石膏存量高达5亿吨,每年还在新增万吨。
面对磷石膏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我国自主研发的一项磷酸技术有望攻克磷复肥行业最难啃的硬骨头。5月23日,在贵州瓮安县召开的磷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研讨会上,金正大公布了历时6年攻关的“α-石膏法”磷酸技术,该技术在贵州瓮安生产基地获得成功,受到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重视,专家们呼吁加快建立标准,加大政策扶持,向全行业推广。
大会现场
近些年,针对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各项政策持续加码。四川、贵州等多个省份出台“以渣定产”的倒逼政策,即企业能消化多少磷石膏,才被允许生产相应产量的磷酸和磷复肥。同时,长江“三磷”整治行动,也在给磷石膏处理加上了紧箍咒。年,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双碳目标和时间表,在这一背景下,破解磷石膏资源化利用难题更是进入倒计时。
据金正大贵州公司副总经理宋国发介绍,从年起,金正大开始探索新的磷石膏产业化利用技术,采取独创的α—石膏法磷酸工艺,在不增加任何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磷石膏性能质的飞跃:含水量由40%-45%下降到20%-25%,总磷含量由0.8%下降到0.2%,而且由于磷石膏晶体结构改变,可以制成高强度石膏建材。
依托α—石膏法磷酸工艺这一独创技术,金正大已经建成了30万吨/年α-石膏法磷酸装置,并将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拓展到了四大方向:副产磷石膏在线应用,免烘干,直接生产石膏精密砌块、无纸面石膏板等;生产α-高强石膏粉,扩大了销售半径,解决了磷石膏产地集中在西南、销地集中在东部沿海的问题;生产无水二型填料;开展技术输出,目前已经在其他公司成功落地。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建材领域,金正大还将磷石膏成功应用到土壤改良领域,生产高品质的土壤改良剂——硅钙钾镁肥。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按照磷复肥行业每年万吨磷石膏产生量,每年可减少多万吨碳排放,加上新工艺回收的磷酸,每年还可大约减少万吨磷矿消耗。”宋国发说。
生态环境部原总工程师杨朝飞认为,“从长远来看,磷石膏处理通过固废填埋不是办法,综合利用才是真正的出路。”当前,金正大在磷石膏处理上已经探索出一套成功的模式,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提出,在磷石膏综合利用上,这项技术整套工艺成功打通并稳定运行,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是要在磷复肥行业推广开来。
多位专家建议,要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在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下,争取搭建国家级磷资源综合利用的平台,创建磷资源综合利用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并联合政府、协会、企业和社会各界量,加大向全国推广这项环保新技术的力度。(侯静)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