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陈炉

烟雨

?

陈炉

作者:党剑

陈炉古镇,陶瓷古镇,你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保存完好的制瓷旧址,你烧造陶瓷的炉火一千多年来瓜瓞绵延,至今不熄,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

陈炉古镇,千年瓷都,你是唯一连续烧造从未断烧的耀州窑系窑炉,你就是活着的耀州窑啊。

千百年来,民窑蜂起,传统的制瓷手艺代代相传,你作为耀州窑一脉单传的制造基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就了中国陶瓷史话上的一道奇迹。

“陶炉陈列”,因而得名,陈炉,陈炉,因了怎样的前世缘分,源于几时的风云际会,陈炉陈炉,我就像一个懵懂的孩子,瞬忽之间,来到你的面前。

细雨朦胧,烟雾朦胧,远离了都市生活的喧嚣,陈炉的静谧,陈炉的优雅,让我着迷。

弯弯曲曲的小路全是瓷片铺就,形成各种花卉的的图案,轻轻踩在上面,小心翼翼,仿佛怕踩疼了一千四百年前的窑工们不小心遗落的心事。仿佛时光也变得轻盈了,让行走其间的人穿越到了“山外遥看常不夜,星流月奔互参差”的繁荣景象,大明王朝时期的陈炉窑场。

而在这繁盛境的背后,窑工们付出了多少的辛劳。

制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道。

导游小王粉衣黑裤,面带桃花,从容淡定,朱唇轻启,掌故迭出,为我们具体地讲解了这七十二道工序。八道加工工序,选矿、原料处理、配料、装磨、运行、放磨、过筛入池、陈腐;二道造型工序,设计、造型(旋模子儿、雕塑);九道制模工序,打漆、分线、闸子儿、打油、和石膏浆、注石膏浆、修模、揭扇、制套;二十九道成形工序,清模、合模、量浓度、过箩、注浆、放浆、开模、修坯、粘接、打章、干燥、抹坯、泥浆脱水、练泥、揉泥、拉坯、旋坯、粘接、打章(刻字)、干燥、清模、合模、搓泥条、印坯、开模、修坯、粘接、打章(刻字)、干燥;七道素烧工序,验坯、支棚板、装窑、入窑、烧窑、冷却、开窑;八道上釉工序,检素胎、上水、量浓度、捞釉、上釉、干燥、刷釉、清足;八道釉烧工序,支棚板、清棚板、洒砂、装窑、入窑、烧窑、冷却、开窑;一道检验工序,把成品逐个进行检验,按照标准进行分级,对于正品以上的登记入库,对于残次品进行缺陷分析后作销毁处理。

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既钦佩导游小王渊博的知识与清晰的口齿,更景仰每件瓷器背后那么多人倾心倾力的付出!“和土为坯,转轮就制”,这一转就是千年。从采料制泥、转轮拉坯、刻花上釉、装窑再到烧窑,一件釉色光洁、胎体玲珑、图案古朴、击声铿铿的耀州青瓷器就从陈炉工匠巧手中诞生了。

追随导游小王优雅的步态,我们鱼贯而入——古镇的耀州窑陈炉陶瓷展览馆。耀州瓷的历代陶瓷精品呈现在了在我的眼前。明代时期盛装米面用的瓷罐,清代的青花瓷瓶,茶具,酒具,花瓶,香炉,大尊,玉壶春,梅瓶,龙凤倒装壶(倒流壶),良心壶(两心壶),公道杯,凤鸣壶……,有的青绿,有的天蓝,有的乳黄,有的洁白,一只只晶莹玉润,数不胜数,美不胜收,巧夺天工。

导游小王拿出一个制作精美的倒装壶向大家展示,他从壶底给壶中注水,然后翻转过来,壶底居然滴水不漏。看着大家惊讶的神情,她微笑着答疑解惑:“倒装壶运用了物理学中的连通器原理,这就是连通器中有一种液体,并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其实倒流壶具有如此神奇功能的奥秘在于壶中有一个长长的注水管,只要壶中水的高度不超过它,水就不会从梅花孔中流出来。所以虽然倒流壶底部有孔,但却能滴水不漏。”

小王讲解中不时地微微咳嗽,有人关切的询问她是不是感冒了,她轻轻地摇了摇头说没事,就又充满热情的继续娓娓道来:“而我手中的这个公道杯呢,它最神奇的地方,是能考验一个人是否贪杯。它的绝妙之处在于杯中的龙身上有一暗洞。倒酒时,只要不超过此洞的水平线,那就是一杯美酒供君品尝。倘若有贪杯者,将酒倒过了这条线,酒就会从杯底儿漏出直至一滴不剩,以示人不能贪心,故名‘公道杯’,这是运用虹吸原理制造而成的”。相传,公道杯是唐王朝的传家宝。寿王与杨玉环婚喜之日,唐明皇赠此杯并问杨玉环可知其用意?杨说:“父皇赐此杯,是教导我们凡事要有适度,不可过贪,否则将一无所得。”皇上含笑点首。公道杯的设计者真的是匠心独具啊。

的确,倒流壶构造十分奇特,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走出展室,被院子中央摆放的一对烧制粗糙的陶俑所吸引。只见一个手里攥着半块砖头怒目而视;另一个手里握着一把?头横眉冷对,两个人脸红脖子粗地指指点点,骂骂咧咧,剑拔弩张,火气十足。争吵相殴的形象被制造者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忍俊不禁。

濛濛细雨仍未停歇,路面有些湿滑,敬业的导游小王不断提醒我们放慢脚步,注意脚下。

濛濛细雨中我们接着参观了王家瓷坊。这家瓷坊是王战军创办的,生产传统民间工艺瓷,在陈炉很有名气。来到制瓷作坊,只见几个作陶的工人专心致志的干着手里的活儿,有的在陶俑上龙飞凤舞;有的在转轮上进行拉坯……目睹了耀瓷制作工艺的全过程,如此复杂精细的制作,让我感叹这里的每一位工匠都是艺术家,价格是无法衡量它的艺术价值的。

漫步小镇,有微风,有细雨,黄狗奔跑,有花香寂寂,有罐罐垒墙,有瓷片铺地,有炊烟升起,有银铃落地,有石桥沧桑古朴,有伊人临风独立,有瓷韵俯拾即是。古窑场历历在目,古瓷片随处可见。

导游小王告诉我们,陈炉地处山坡,道路长年被雨水冲涮破坏,需要补修;冬季积雪,坡陡路滑,也需要铺垫防滑。智慧的陈炉人便创造性的运用了这些废品,用废弃的瓷片铺路,而且镶嵌上了地名及“一路平安”等吉祥文字和图案,走在瓷片铺就的路上,不仅安全,而且赏心悦目。这里的民居建筑风格更是别有风情:窑上叠窑——上层人家的窑底则是下层人家的窑顶,下面一家的窑背则是上面一家的院落,故有“你家的窑背我家的院,院内再把房子建”之说。为了减轻下层院墙的压力,人们利用废弃的陶罐来垒墙。用废弃的匣钵和残缸摞起仪态万千的“罐罐墙”,又在最上面一层罐罐里植树种花,将院落掩映起来。这种罐罐墙远远望去,似层层叠叠排列有序的蜂房,烟雨朦胧中,就是一幅迷人的水墨画,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轻轻抚摸着这些用陶罐垒就的墙壁,感受着古镇陈炉的历史、沧桑和静谧,体味着陈炉人的智慧、善良和纯朴。不断稠密的的雨丝也仿佛诉说着陈炉的沧桑变迁和陈炉人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许正是这种向往,成就了耀州瓷,成就了陶瓷文明的高度。

据考证,陈炉的制瓷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周。宋、元以后,更成了延续生产耀州窑的唯一窑场。到了元代后期,陈炉窑的烧造规模及制瓷水平就已经赶上并超过了同时期的耀州窑黄堡窑场。耀州窑的生产中心逐渐向陈炉地区转移。此后陈炉窑逐渐发展成为耀州窑的继承和发展者,继而成为元、明、清时期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制瓷窑场和瓷业生产基地。然而,陈炉在历经清末、民国初期的灾荒和战乱之后,逐渐走向萧条和衰落。

但是,我们不该忘记陈炉至今是耀州窑一脉单传的窑场,不该忘记陈炉古镇曾经的辉煌。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之一,它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宋时属于耀州,人们便将这一窑系称为耀州窑。耀州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因其造型“巧如范金”、瓷釉“精比琢玉”、“温温如也”而著称于世。至北宋的中、末期,这里的青瓷烧造已达巅峰,形成了“南龙泉”与“北耀州”的对峙,与景德镇官窑相呼应,耀州窑虽属于民窑,但由于质地及纹饰的精美,耀州瓷曾一度成为朝廷的贡瓷。宋元以后,陈炉成为耀州瓷的主要生产地,产品以碗、盘为主,多呈姜黄色,装饰以印花为主,刻花次之。明代是陈炉窑的蓬勃发展期,产品以缸、盆、碗、罐为主,多为黑白釉色,绘画、拨花、堆贴、题字等装饰手法并用,塬上塬下,“郁郁千家烟火迷”,形成“炉山不夜”的奇观。至清代,青花和铁锈花成为陈炉窑陈设瓷装饰的主流。明清时代,陈炉陶瓷生产达到鼎盛时期,据《同官县志》记载:“镇民户,俱业陶。其山自麓至巅,东西三里,南北绵延五里,炉火昼夜不熄,弥夜皆明,每值春夜远眺之,荧荧然一鳌山灯也”。炉山不夜奇观被列为同官八景之一。陈炉窑青瓷图案古朴浑厚,民间气息浓郁,是世代陈炉人生活感受的真实表达。这里的窑户从挖泥、淘洗、成型到彩绘、烧成,所有工序都能自己完成,在千年的瓷业发展历史过程中,陈炉古镇积淀了丰厚的陶瓷文化。陈炉陶瓷烧造技艺目前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手工工艺之一,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炉,你不仅仅是一座小镇,你更是一个陶瓷的世界。

陈炉,你不仅仅是一座窑场,你更是一种文明的高度。

陈炉,不仅仅是一处风景区,你更是绝美的世外桃源。

纵有千般不舍,万般流连,密织的雨丝里,鸣笛的催促中,到了离别的时候。

忍不住频频回首,雨中的陈炉远山如黛,窑炉如画,绿树掩映中,有小黄狗慵懒的走过,有缕缕的炊烟正袅袅的升起,小镇安详而端庄。

陈炉,我还会再来的。

通达方式

1.公交路线:从陕西省西安汽车站或西安城北客运站乘坐经包茂高速发往铜川王益区的长途班车至终点,向北行驶约米后,在铜川宜上路口转乘去陈炉古镇的中巴车。

2.自驾路线:从西安沿包茂高速到铜川王益印台出口下,右转过桥后向左直行约米向右,沿涵洞口宜上线前往约20公里即到。

每一次的旅行

都想与你同在

长按识别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正规
白癜风的最佳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gaoa.com/sgyy/1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