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艺前身政府设计学校这才是人类史上第一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 http://m.39.net/pf/bdfyy/

作者:袁熙旸

来源:《中国美术教育》年第五期

但凡看过《工业设计史》的都知道,何人可老师在第五章设计改革,也就是第69页里曾经提到过这么一句话“在皇家学院的倡议下,成立了第一所设计学院,后来改称为皇家艺术学院。”在史论君还没系统的学过设计史之前,我竟然傻傻的以为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就是包豪斯呢,后来才知道有一所叫做“政府设计学校”的学校是第一所设计学院,而这个学校也是全球唯一研究性设计学院——皇家艺术学院的前身。如下图所示。

但是,史论君翻过诸多设计史方面的书籍,对于政府设计学校的介绍少之又少,今天史论君为大家分享一篇曾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袁熙旸教授的文章,题为《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之滥筋—英国政府设计学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可惜天妒英才,袁老师已于年11月3日因病离世,史论君谨以此文缅怀袁老师,望广大青年设计学学生都可以以袁熙旸教授为榜样,接起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重担。重新阅读袁老师15年前的文章,仍会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全文字数字

建议阅读26分钟

袁熙旸(-)江苏无锡人。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师从奚传绩先生。曾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南京艺术学院校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发起者之一。曾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英国设计史学会会员、英国艺术史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设计教育历史与理论。

所谓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一方面,随着机械化大生产取代传统手工业,设计与制造的分工日渐鲜明,设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培养新型设计师已成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随着行会制度的消亡以及手工作坊向现代工厂的演进,旧式的师徒制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创建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作为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堪称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策源地。年成立的政府设计学校(GovernmentSchoolofDesign)便被公认为是开世界近现代设计教育之先河的一大创举。

袁熙旸老师所著书籍,可以购买来参阅

1

政府设计学校的缘起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专业美术教育在英国的历史并不算短,成立于年的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己在欧洲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但是,与其所仿效的法兰西美术学院一样,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教学仅限于纯美术领域,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专业知识相当有限,且教学实践中充斥着各种陈规陋习。总的来说,学院的职能更象是艺术家的俱乐部,而非真正的美术学校。

事实上,皇家美术学院建立之际,英国还是一个传统农业国,但经过半个多世纪工业革命的洗礼,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经一跃而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迅猛发展的现代化大生产以及工业化的新社会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美术教育。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初步完成,能源、矿产、重型机械等重工业作为国家产业核心、经济支柱的地位有所下降,纺织、陶瓷、家具、金属器皿等轻工制造业异军突起,英国也由此获得了“世界工场”的美誉。

轻工业与重工业的一大区别,即在于其发展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的改进与更新。以壁纸业为例,由于蒸汽驱动的滚筒印花机的迅速普及,生产效率成倍增长、生产成本快速下降,该行业由此空前繁盛。无论是权贵富贾还是城市平民,纷纷将家中陈旧不堪、灰尘满布的壁毯换成价廉物美、轻快时尚的墙纸,因此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又被戏称为“壁纸时代”。

廉价高产的新式壁纸意味着更多的设计,当时的厂商就发现,一种新花样在市场上的平均寿命只有6个月。为了花样设计的推陈出新,厂商竞相以高薪延聘设计师,从而促进了该行业设计师队伍的迅速壮大。

据统计,从年到年,仅获得新专利的壁纸设计就有件之多,而设计从业者在年至年间也同期增长了。这种情况绝不仅限于壁纸业,另据一项统计,-年的十年间,全英国的图案设计师人数翻了一番。在工业革命的摇篮、英国纺织业的中心曼彻斯特,仅年,全城总共名面料设计师创造出的新花样竟多达50万件。

但是,与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形成突出矛盾的,却是设计后备力量的严重匾乏。当时的英国工业界普遍感到要招募技术熟练的工人易如反掌,然而要寻觅名副其实的设计师却是难上加难。

皇家美术学院每年都有众多的毕业生,其中真正能在美术界脱颖而出的堪称凤毛麟角。因此,也有人建议将那些难以崭露头角的二三流美术家分流到工商业领域。

但事实上,这一设想难以付诸实施,主要原因在于,正统学院式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对设计一无所知,却还眼高手低,出于传统的偏见,对所有实用艺术嗤之以鼻。为解燃眉之急,很多厂商不得已采取了两项对策,一是大量聘用外国设计师,其中最受青睐的是法国设计师。

除去英国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法国艺术、法国时尚的迷信外,很多有识之士都发现,来自法国的设计师确实优于他们英国本土的同行,其主要优势在于文化素养、艺术品位高英国设计师一筹。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很多人相信原因在于法国的美术教育走到了英国的前面。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政府对原有的美术教育做了很多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举措,是在巴黎创设了皇家设计学校(EcoleRoyaleGratuitedeDessin),以及以里昂美术学院为基地尝试设计类课程。

除聘用海外设计师之外,英国工厂主的另一对策,则是剿窃或者模仿外国设计。造成这一不光彩做法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当时的专利制度尚不完善,艺术性设计尚未纳人专利保护的范畴。

以上两项做法显然都只是权宜之计,甚至于还有饮鸠止渴的危险,因此,创建为工业服务的新型美术与设计教育,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鉴于皇家美术学院积重难返的现实,当时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应在美术学院之外另起炉灶。

袁熙旸老师的著作可以购买来参阅

本杰明·海顿(BenjaminHaydon)是十九世纪英国历史画画家,代表作包括了《耶稣入耶路撒冷》(Christ’sEntryintoJerusalem)、《拉撒路的复活》(TheRisingofLazarus)以及《所罗门王的审判》(TheJudgmentofSolomon)等。他与著名诗人济慈等为好友,所著《自传》更是涉及了不少艺术界和政界知名人物,极为精彩,重要性不下其绘画;曾为《大英百科全书》第七版绘画部分写过条目。年因负债累累而自杀。

年,历史画家本杰明·海顿率先上书英国议会,在猛烈抨击皇家美术学院的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同时,倡议建立新的美术学校,以便提升全民族、各阶级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同时,他还建议除设在首都的国立美术学校外,在全国各主要城镇广泛设立分校,从而形成一个遍及全国的美术教育网络。从年到年,他先后次上书政府,产生了相当的社会影响。

实际上,他也并非是孤军奋战,早在年,新成立的伦敦机械学校就已悄悄地开始了设计教学的早期尝试,引入了建筑、机械、透视图、装饰绘画、人物模型以及景观画等课程,甚至在设于利兹等地的分校中增设绘图学校、陶瓷设计中心等。当然,这种早期尝试显然还是极为幼稚的,因此也没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年夏,英国议会正式决定成立一个名为“艺术与生产选委会”(select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gaoa.com/sgjx/79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