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2/5481259.html
云南白药牙膏最近引起了大家的 其实,也有一些西药借鉴了中药,比如黄连素、甘草酸、青蒿素等。
医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治病救人。
什么有效就用什么。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药?
用一句话来回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都可以认为是“中药”。
这里的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我在《思考中药》(未出版)一书中提到:
“本书的核心就是对中药药性的思考,体会药物的形气关系,进而指导临床用药。
所谓药性就是药物的本性,是将药物当做生命体,研究其特性,包括其姓名、别名、祖籍、出生地、出生时间、个性特征、习性、偏好等。具体来说就是药名、别名、来源、产地、采摘时间、性状等。我们用这种方法来认识药物,更容易体会其“形气关系”,更能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中医重视药性,而西医重视药理。
下面以石膏为例,谈谈药性与药理的区别。
生石膏主要成分为二水硫酸钙(CaSO4·2H2O),此外常有粘上、砂粒、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混入。石膏中尚含有钛、铜、铁、铝、硅、锰、银、镁、钠以及铅、锌、钴、铬、镍等微量元素。
传统中医认为石膏可以退热,中医经常使用含有石膏的白虎汤来治疗高热。那么,石膏为何能退热?
如果我们从西药药理的角度来研究,一定会去寻找石膏中的某个成分具有退热作用,且作用于退热的哪个环节。
但目前为止,石膏的退热机理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现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退热作用与所含钙质有关。
研究表明,脑内钠和钙离子的比例,在体温调节中有重要作用。钠离子浓度升高,可使体温升高,钙离子浓度升高,可使体温降低。急性传染病之症状明显期,以毒血症引起的症状及高热引起的体液与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由于高热汗多,体内水分大量丢失,钠离子浓度升高,脑内钠/钙比例升高,故体温持续不退。石膏内服经胃酸作用,变成可溶性钙盐吸收入血,钙离子浓度升高,脑内钠/钙比例降低,而使体温下降。
第二,退热作用与所含杂质及微量元素有关。
有人用天然石膏和合成石膏(纯度99.9%)分别作退热观察,发现天然石膏具有退热作用,而合成石膏则无。因此认为石膏退热的有效成分是天然石膏内所含之杂质。
如果事实真如第一种说法,补钙就可以退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直接使用钙片来退热?
第二种说法比较可信,除以上实验外,从化学分析研究认为大剂量应用石膏似无必要,因为石膏的溶解度是有限的。
但自古以来,医家使用石膏遇热重则加大剂量,《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
这就说明即使我们的钙剂已经在水中饱和,但其所含的杂质并未饱和,因此可以加大剂量来使用。
通过西药药理的研究,石膏退热可能与其杂质及微量元素有关,但不排除钙对体温的影响。
再来看看中医对石膏的认识。
石膏一般于冬季采挖,产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形成的沉积岩中,故其性寒、质重、沉降。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白虎汤就是以石膏为主药。
《药品化义》则直接称石膏为“白虎”。
中医认为白虎属西方,五行属金,敛降为主。石膏色白,色白入肺。石膏结晶体无色透明具有清透之性。
如果大剂量空腹服用石膏,则可能出现胃痛、呕吐清水、中寒的表现,故其性寒凉。
石膏的其他别名:细石、细理石、软石膏、寒水石、玉大石、冰石。这些名字仍然代表其性寒凉,细软清透。
综上所述,石膏清热,以清肺热为主,且可以重镇止痉止痒。
生石膏(CaSO4·2H2O)因其含水,故清热之余尚可生津止渴。
煅石膏(CaSO4为主)因失去其水,其性变燥,收敛燥湿之力增加,因肺主皮毛,故常外用于皮肤以除湿敛疮。
中药研究的重点在药性,西药重点在药理。
所谓药性就是药物的本性,是将药物当做生命体,研究其特性,包括其姓名、别名、祖籍、出生地、出生时间、个性特征、习性、偏好等。具体来说就是药名、别名、来源、产地、采摘时间、性状等。
我们用这种方法来认识药物,更容易体会其“形气关系”,更能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教授提出:
开方就是开时间。
时间就是一味大药。空间亦是如此。
患有慢性咳喘的病人,可以选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或者直接去温暖的地方躲避寒冷。这都是在用天地之气治病。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更是将此发挥到了极致。
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中药药性的思考,体会药物的形气关系,进而指导临床用药。
以上对石膏的认识就是我的《思考中药》(未出版)一书中的部分内容。
具体内容详见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