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是中医临床上的常用药,也是金石类药物中应用最广泛的品种之一。临床上应用最多最广的是清热泻火的生石膏,经煅烧后称熟石膏,其性变为收湿、敛疮、生肌而专供外用,通常说石膏系指生石膏而言。石膏常用而用途又广,因此善用者,盛赞之,不善用者则多有诟病,称其质硬而难于消化吸收,性又大寒有损阳败胃之虞。
我毕业医院中医科,指导老师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老先生的哲嗣孔嗣伯老师。众所周知,孔伯华老先生是京门最善用石膏者,故有“石膏孔”之美誉。孔嗣伯老师继承了孔太老之衣钵,认为石膏是凉而微寒。考《神农本草经》,石膏列于中品,称其味辛微寒,确非现行教材之“大寒”,功能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等。医圣张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用石膏者有11方,而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用石膏者多达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尤其是明清以后,温病学派兴起,遂成为阳明气分实热证的首选药物之一。孔师认为,仲景之用石膏是从烦躁、渴、喘、呕吐四处着眼为法。如小青龙汤证,心下有水气,肺胀,咳而上气,脉浮,烦躁而喘,即加用石膏;大青龙汤之用,亦是在于有烦躁;白虎加人参汤之用石膏,是在于大烦渴不解,舌上燥而烦;竹皮大丸证之用石膏,是在于中虚烦乱,此乃针对烦躁之用石膏者也。白虎加人参汤证曰大渴,曰大烦渴不解,曰渴欲饮水;白虎汤是未明言渴而言里有热,渴亦在其中矣;此乃针对渴而用石膏者也。越婢加半夏汤之治人喘,肺胀,以半夏与石膏为伍,小青龙汤加石膏以治烦躁而喘;木防己汤用石膏在于其人喘满;麻杏石甘汤用石膏在于其汗出而喘;此乃针对喘满而用石膏者也。竹叶石膏汤证之欲吐;竹皮大丸证之呕逆;此乃针对呕吐而用石膏者也。孔师深谙仲景用石膏之深意,认为其质重能泻胃火,其气轻能解肌表而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斑,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热郁从毛孔透出。其性之凉并不过于其他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为胜。所以孔师坚信,“石膏一药,遇热即放胆用之,起死回生,功同金液,可收意外之效,绝无偾事之虞”。
本文摘自王世民著《拙医寮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