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脑的甜咸之争#
外地人在广东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天津人,豆腐脑给我的印象就是再普通不过的早点,我们也叫它“老豆腐”,北国的天气冷,冬天早上大家都喜欢吃点热乎的,豆腐脑在我的家乡成了大家都喜欢的早点。上大学到了南方,惊奇的发现豆腐脑变成了甜的,甚至不是早点了,我竟然有些不可接受。
正宗的天津早点不光是远近闻名的煎饼果子,豆腐脑配油条也在天津人的早餐食谱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张图片是我暑假在家乡拍摄的早点,谁曾想,当时无意间拍的一张图,竟然成了我来到南方后日日夜夜的思念,我终于也切身体会到了乡愁的滋味。
先是和广东舍友的聊天中,我了解到在当地,豆腐脑更习惯被称作“豆花”,与众不同的是,他们更习惯佐以红糖,佐以红豆。不同于早餐,豆花更像是甜点,不同于北方热气腾腾的豆腐脑,豆花可以是冰镇的,配合广东的酷热天气,亦可消暑,我不由感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豆腐脑还可以是甜的?伴随我的不光是惊讶,还有不解就在这时争吵的感觉油然强烈,就像上网时看到网友因为南北差异吵得不可开交,好像这不是个问题,这是个“战争”,为什么人们大多都不能客观地看待豆腐脑甜咸这个问题,不能平静地接受别人的口味呢,作为一名精神医学生,我想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谈谈这个问题。
抛开地域差异,生活习俗等方面不谈,对别人的口味不能接受甚至过于偏激很大程度上和“虚假同感偏差”有关
我们通常会相信自己的喜好和大多数人是相同的,尤其是我们十分确定自己的观点的时候,这种错觉尤为强烈,一旦自己发现周围人和自己持有不同观点或有着不同喜好时,内心表现是难以接受。
再加上身处多媒体时代,周围的媒体自媒体也不忘添油加醋,经常能看到某某视频短视频中深化这种“矛盾”疯狂夸大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觉得吃咸豆腐脑的人都是味觉有问题,吃甜豆腐脑的脑子里装的都是豆腐。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虚假同感偏差。
其实来说,甜的也好,咸的也罢,豆腐脑是无辜的啊......豆腐脑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我们的主观意识改变而改变,各种口味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其争个你死我活,倒不如放下偏见,面对眼前的豆腐,甜即是咸,咸即是甜,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明代诗人苏平寥寥数字把磨豆浆点豆腐的场景都写了出来,中国疆域辽阔,南北差异不可避免,北方用卤水点豆腐南方则用石膏,北方吃咸豆腐脑南方更爱吃甜豆花,存在的这种差异何尝又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呢,毕竟我们可以吃到两种美食
豆腐本无物,卤水混沌开。
本来无一物,何处甜咸来?
作者
张浩萱
编辑
张浩萱
终审
秋实
这里记录校园青春的声音
这里需要有你的声音
如果你想发声,请来稿。
投稿信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