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辉源景共生以九江市文化艺术中心设计为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较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本文发表于《当代建筑》年第9期,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买高庆辉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建筑创作中心主任

大型公共文化建筑(以下简称“文化建筑”)通常是指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位于城市重要地段、有着较高公众使用度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建筑发展至今,已经超越单一的建筑本体,逐步呈现出多元的含义。由于项目常常选址于城市中优质的自然山水景观地段,既可作为城市空间增量拓展的“触媒”与公共文化生活的载体,亦可依托自然景观塑造出高品质的公共场所,因此文化建筑如何超越自身的价值,实现与外在的城市及自然的场所共生就变得尤为重要。

从内在的建筑本体而言,文化建筑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特质变化。地域文化的城市象征、功能与体验的多元需求,甚至媒体传播的要求均使得文化建筑的意义被拓展。因此,如何通过空间的转换与变化,满足不同人群对其的多功能使用需求,以及如何利用新型材料与建造技术,将其塑造为当代的“城市名片”,从而“呈现”其社会公共性,成为当下文化建筑创作的重要命题。本文即以笔者设计的九江市文化艺术中心为例,从建筑形态与自然景观、公共空间与城市共享、剧场与多功能空间共用,以及多专业的技术协同等具体策略方面,来诠释当下文化建筑所面临的内在与外在的诸多普遍性问题。

1建筑形态与山水共生

大型公共文化建筑本身也是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设计理应对地方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加以整体认知。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的自然环境自然孕育出特殊的地域文化。因此,一方面,山水环境中的文化建筑设计包含具象的建筑形态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即将建筑、场地与山水景观视作一个共同体,建筑从山水景观中“捕捉”其所蕴含的自然秩序与规律,延续宏观的景观态势,强化中观的场地特征,从而与山水景观建立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建筑所营造的抽象的空间意境也应与源于自然景观的当地地域文化相关联,从而实现对文化建筑公共性身份的地方认同。九江市文化艺术中心①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这一距今约有年历史的、长江中游的山水文化名城。九江又称“浔阳”,“湖汉九水入彭蠡”之地②,汇聚了我国的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和第一大河“长江”,有着典型的冲积平原与山水景观共存的特征。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墨客以庐山、鄱阳湖为题的辞赋诗篇、丹青墨迹多达余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及顾恺之的中国水墨画史上第一幅山水画——“庐山图”均以庐山为题。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述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则描绘出长江流经九江段汇成鄱阳湖,水势浩渺的盛景。因此,九江以江山湖滩为景观依托,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出集诗词歌赋、书画艺术于一体,浪漫飘逸、空灵俊秀的特色地域文化。九江市文化艺术中心主要包含座大剧院、座多功能剧场、艺术培训楼及相关附属用房等。基地位于九江老城区西侧,与长江、鄱阳湖相通的八里湖畔一个半岛上,向南可直面庐山。现场踏勘之时,眼前起伏的山峦与广袤的江湖连为一体,于天地间徐徐展开。漫步于“山苍苍、水茫茫”的景色中,尊仰之情油然而生。享誉世界的胜景历经岁月的沉淀和洗礼,已经成就为一幅幅完美的自然水墨画卷。任何人工元素的添加似乎都面临着“破坏”的巨大风险,唯有以极其谦卑的心态或可成为设计创作的前提。

我们小心翼翼地试图将建筑融入这一壮阔且秀雅的山水景观之中,将庐山、长江、鄱阳湖这一天然的线形地景凝练,抽象成柔软、舒展的建筑笔触,重构一处可观、可游的新山水画卷(图1)。连绵起伏的曲面屋顶水平向展开,覆盖于大剧院、多功能剧场和艺术培训楼三个体量之上。建筑尽可能被压低,在弱化与山景冲突的同时,更增强了它的亲水性。步移景异中,不同景致被纳入其中,在山水之间形成一幅有着传统国画散点透视感的平远长卷。自建筑“渗透”而出的脉络意蕴,又与古代描绘庐山的水墨画所传达的空间意境相吻合,共融共生(图2)。

△1“山水一脉”

△2北向全景:庐山、文化艺术中心与八里湖最终的设计将建筑的屋面、顶棚与墙身连为一体,呈现出无明确方向感、有机流畅的当代“非线性”形态;然其顺应地理地脉,师法自然之势,又恰当地诠释出本土山水地域文化中的抽象性,实现了建筑形态的具象与抽象、场所风物的保护与再塑及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图3)。

△3北向鸟瞰

2公共空间与城市共享

当今文化建筑的发展正在不断寻求自身的变化,这意味着建筑与城市、环境及社会之间的界限正逐渐变得模糊。因此,当今文化建筑理应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庞大集合体中简单、孤立的建筑物存在,而是应面向城市空间与公众活动实现“双向渗透”[1]:文化建筑既要与城市空间已有元素相融共生,使得建筑适应城市既有的空间结构,同时又要保持适度的开放性,吸引公众的到来,为公众提供城市化、人性化的公共活动场所。这种“双向渗透”的公共空间,其模糊的边界利于将文化建筑融入城市活动中,与城市充分交融、共享。九江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基地位于老城区和八里湖新区城市结构转换的节点空间。其西北方湖心岛上一座为纪念“98九江抗洪”胜利十周年,而于年修建的高达m的“胜利碑”,成为整个新区的标志。于是,我们在总体布局上将大剧院与多功能剧场的大堂、休息厅布置在面向八里湖面的一侧,以最大限度享用湖景,并与艺术培训区拉开距离,形成三座相对独立的体量,但其之间又通过二层公共平台相互联系;上部跨度分别为80m和20m的大屋顶覆盖各建筑的门厅,形成两个开放的“城市通廊”,分别朝湖心岛和老城区方向打开,实现了从庐山至长江、新区到老区的空间转换作用(图4)。同时,通过对文化艺术中心与长江、庐山、八里湖、胜利碑之间的视景分析,可以验证出24~40m的屋顶高度对环境基本未造成负面影响(图5)。

△4总平面图

△5文化艺术中心、八里湖与胜利碑

主要的城市通廊将文化艺术中心与庐山、基地、八里湖及胜利碑整体串联在一起。从南侧城市道路抵达前广场后,结合场地高差,错层设计成两条步行动线,公众可由此拾级而上,至二层公共平台。上部的大屋顶既遮蔽了雨水,也对大剧院与多功能剧场大堂起到遮阳作用,营造出可全年、全天候对市民开放的半户外空间——“城市客厅”(图6)。屋顶圆形洞口的设置既有效降低了风荷载,又暗示出整座建筑的主要入口区(图7);而平台与屋顶形成的“景框”,则类似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手法,向北望去可将胜利碑形象完整纳入,向南又可远眺庐山,实现了与场所的有机共生(图8)。

△6“城市客厅”与八里湖

△7“城市客厅”入口

△8“景框”中的胜利碑

公众也可由缓坡向下,经过平台下的架空层,前往八里湖岸的滨水演艺广场,这也是意图“恢复”市民原先从南向到湖边钓鱼、划船的开放路径。因此,通廊的存在使得新建的文化艺术中心,不仅未影响公众观赏胜利碑与八里湖的景观视线,反而因为“景深”的存在与行为的引导,进一步提升了场所价值(图9);而其朝向也与九江夏季的主导风向——东南风相一致,由软件分析可知,这一通廊也有利自然通风与建筑降温效果。

△9通往湖岸的“开放路径”

3核心空间的多功能共用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全面转变,文化建筑也将逐渐回归理性、现实、经济的建设模式。例如,将原先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与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建筑进行整合建设,既可将其中的报告厅、展厅、阅览室、活动室等共用空间集约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亦可将某一类型的文化建筑中的核心公共空间进行多元复合,实现不同功能的转换,从而提升其使用价值。九江市文化艺术中心的核心空间为座大剧院与座多功能剧场及相应的入口大堂空间。演员、道具与贵宾均由北侧进入后场相应区域,观众则由二层公共平台分别进入两座大堂(图10)。大堂既可作为观众进入池座与楼座观演的休息空间,也可举办临时展览。两侧的弧形楼梯与屋顶天窗也引导着人们前往二层楼座。而在这行走的过程中,八里湖与胜利碑的盛景被一览无余(图11)。

△10二层公共平台

△11大剧院大堂

大剧院观众厅采用适应多功能用途的钟形平面,天棚内设音响桥一道、面光桥与耳光各二道,能够满足歌舞剧、交响乐、话剧、魔术等演出需要,以及举办大型会议时使用。舞台也通过科学的建筑工艺设计及智能多变的机械设备控制,达到一场多用的目的。升降乐池、主舞台升降台、侧辅助升降台、侧台车台、后辅助升降台,以及车载转台等机械设备的不同组合使用,使整个舞台在平面形状与垂直高差上产生各种变化,便于演员和大型布景在演出中多次、快速更换,增强表演效果。多功能剧场则通过可伸缩的观众座席来实现中小型音乐会、时装表演、实验话剧及会议展览等多用途的转变。

大剧院与多功能剧场观众厅声学设计通过混响时间(RT)、早期衰减时间(EDT)、明晰度(C80)、强度指数(G)、背景噪声等指标设置室内吸声面与反射面的位置及材质。剧院观众厅以自然声为主,以电声为辅。台口顶棚采用向上倾斜的扩散肌理型GRG(玻璃纤维增强石膏)板吊顶;两侧墙以GRG凹槽肌理板,形成覆盖观众席中前部区域的声学反射面;后墙则为强吸声结构的穿孔GRG板(图12)。多功能剧场在舞台侧墙、观众厅后墙、侧墙及部分吊顶处做吸声结构处理(图13)。两剧场经专业机构测试,扩声系统声学指标满足GB/T-《厅堂、体育馆扩声系统设计规范》中对“文艺演出类一级标准”的规定。

△12大剧院厅堂室内

△13多功能剧场厅堂室内

4多专业的技术协同

文化建筑由于其特殊的内部空间及外在展示的较高要求,通常易于形成特色的城市标识形象。因此,设计中既需要通过对表皮元素中的材料及色彩以特定的语言逻辑方式建立空间关系,生成视觉张力,又需将包含多个元素的复杂对象纳入一个整合的系统中。在技术实施阶段,传统的设计手段与建造工艺已难满足这一系统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包含幕墙、屋面等在内的外帷系统,整合各专业的新材料、新结构与新构造技术,进行数字协同的整合设计与建造安装。九江市文化艺术中心外帷系统的技术设计是以多项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应用为支撑,来实现“非线性”的自由曲面形态的。钢构工程、外帷幕墙、金属屋面、亮化照明等各专业团队,均在三维系统环境下进行协同的高、精的建造设计(图14)。

△14犀牛(Rhino)系统中的协同模型

“城市客厅”上方的大屋顶以两侧剪力墙为支点,通过树形支撑和上拱的管桁架形成拱形传力,解决80m跨度问题。屋顶主体钢结构则以小直径无缝钢管的双层网壳与管桁架组成空间网格结构,其上为集排水、防水、保温、隔热与隔声于一体的“自由曲面铝单板覆层+直立锁边铝镁锰板屋面”系统。其中,铝单板由数控机床直接读取犀牛软件模型导出的电子数据并下料制作,其表面可反射太阳光,与铝镁锰板之间形成的空气间层又可有效地通风,起到隔热作用。铝单板上部安装自由曲度拉弯的铝合金方通,其上固定“满天星”的LED灯具,形成“山水一脉”的屋顶景观(图15)。

△15金属屋面与集成LED

外帷实体幕墙采用自由曲面G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板系统,由“25mm厚GRC板—背覆钢架”构成工业化预制的外墙集成大板。针对此工程专门研发的光触媒与硅烷基渗透型表面工艺技术,进一步增强了GRC板的抗压强度与密实度,大幅提高了该材料在耐久性、自洁性、抗机械冲压性等方面的技术性能。板材后的局部空腔可用来隐藏雨落水管、排烟管、通风机组及亮化照明管线等设备,其上预留直径~mm的圆孔与菱形洞口,分别安装LED点光源灯具与通风百叶,成为立面有机的组成部分,在白天和夜晚分别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剧院大堂的玻璃幕墙则采用“横向水平管桁架+竖向吊重索”相组合的点支式体系,幕墙分离于主体钢柱之外,主要荷载经拉索与桁架传递至钢柱,营造出通透、明亮的室内空间。

5结语

九江市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理念源于山水景观与城市的和谐共生。目前,剧院每年的演出已经平均达到90余场,“城市客厅”也逐渐成为当地老百姓婚纱摄影与歌舞比赛的首选地之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客厅”。电影厅、咖啡厅、文化艺术商廊等室内外运营空间,也在日常使用中体现出了商业价值,达到了以商养文、降低财政负担的目的。“设计得好不如用得好”,这也许才是当前大型公共文化建筑设计的真正意义所在。■

(感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韩冬青教授的悉心指正。)

注释

①建筑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主持:高庆辉、徐静;主创建筑师:高庆辉、钱晶、蒋澍、钱瑜皎;结构专业:韩重庆、唐伟伟、张翀;给排水专业:鲍迎春;暖通专业:包向忠;电气专业:周桂祥、叶飞;智能专业:章敏婕;室内设计:深圳广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幕墙设计:珠海市晶艺玻璃工程有限公司;声学设计:杭州智达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亮化设计:江西南昌金菱照明电器有限公司;金属屋面设计:博斯格建筑钢结构(广州)有限公司、徐州通域空间结构有限公司。②汉代大儒刘歆描述九江其名来历之语。《晋太康地记》记载:“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也。”(引自《今文尚书考证》卷三《禹贡第三》第页,中华书局2年版)。“湖汉九水”,指赣江的九条水系,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彭蠡”,指今鄱阳湖。“湖汉九水入彭蠡”意思是九条江河汇入鄱阳湖。

参考文献

[1]金光铉.建筑仍然是“建筑”吗?[J].建筑学报,(10):7-10.

图片来源

图1、图4、图5、图14:作者及设计团队绘制图2、图6~图13、图15:侯博文拍摄图3:钟宁拍摄作者简介高庆辉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建筑创作中心主任

-END-

往期导读点击阅读

编辑:李思佳;校对:张倩;审核:崔元元;监制:陈剑飞有偿征稿:建筑相关短篇故事/长篇连载/建筑师日常吐槽/软件攻略评价/世界建筑介绍/建筑历史/建筑八卦,原创首发项目、文章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gaoa.com/sgzx/79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