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m.39.net/disease/a_5387123.html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导言中医学属于经验医学,它的起源与发展来自于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后,遵循组方原则,选择适宜的药物,明确用量,并酌定剂型、用法而成的药物配伍组合。古人借用君臣佐使以说明方剂组成各药物间的主次地位和相互关系,形成了解释方剂的独特模式并被广泛应用。
撰文
一草一世界
君臣佐使的起源研究中医理论,需要研究中医语言,而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使用隐喻认知的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研究,可以解决的是中医理论从何而来的问题。中医方剂的疗效来源于药物之间的相互配合,具有规律性。君臣佐使是方剂配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其理论来源,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以及评价[1]。
方剂君臣佐使理论首次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探讨方剂组成之君臣佐使理论的认知来源,需从君臣佐使制度谈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君臣佐使的内涵按照现行《方剂学》教材的定义,君药是指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有两种含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3种含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有两种含义: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君臣佐使的目的1、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复方通过君、臣、佐、使配伍而取效于临床。它既不是药物在数量上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机械地抵销毒副反应,而是通过药物之间复杂配伍作用,使之发生质变,即综合药物作用来达到提高药效的目的。前人云“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如三拗汤(和剂局方方)对寒性哮喘有较好的疗效,然如代之以单味药麻黄,则疗效无此持久而明显。又如动物试验表明,补中益气汤对子宫及其周围组织具有选择性的兴奋作用,对小肠有较复杂的调节肌张力和蠕动的作用,而当方中除去升麻、柴胡时,以上作用即见减弱,且不持久,若单用升、柴则又无此作用[3]。
2、监制药物的烈性或毒性:纠正药偏和毒副作用是配方的另一个目的。如四逆汤中主药附子具有毒性,实验证明四逆汤与附子煎剂的半数致死量相差4.1倍。究其原因,乃是方中甘草有明显监制附子毒性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君臣佐使的问题讨论1、药量是决定君臣佐使的重要条件之一:药物在方剂中所处的君臣佐使位置,既取决于本身作用,也决定于人为意图。其中药里的多少是一项重要条件,如《脾胃论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2、君臣佐使的药味数量应有一定比例:一般来说,君使药味较少,通常只有一味,偶有两味以上。臣药味数稍多于君使药。最多要算佐药,但反佐药也常常仅有一味。按照一般方剂比例组成复方、大方时,又往往可以将某一成方视为全方中的君药,如在余师愚的清瘟败毒饮中,可以认为白虎汤为其君药。
3、君臣佐使作用的相兼:每首方剂的主药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方剂中君臣佐使不一定俱全,因其中有些君药或臣药本身就兼有佐药或使药的作用,如桔梗清利咽喉为君药,又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作用。此外,有一些方剂组成比较庞杂,则可按药物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主要与次要部分,如紫雪丹将石膏、滑石、寒水石、羚羊角、犀角和康香概括为主要成分,其他均为次要成分,不再仔细分辨君臣佐使。
4、分辨君药的几个依据:
(1)依据于疾病的主因主证:应用古方时斟酌药量,决择君臣药物,必须首先辨识疾病的主要症结所在,如对于理中丸中君臣药的属从问题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清·程应旎说:“理中者,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认为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干姜辛以守中,釜薪而腾阳气,医院校三版《方剂学教材提出方中用人参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强壮脾胃应为主药,由虚致寒,干姜辛热温中扶阳则为辅药。这两种分歧意见,实质是基于中焦虚与寒的孰轻孰重问题。确定君、臣的客观依据应该是寒盛者干姜为君,虚甚者人参为君。由此可见,君、臣药的抉择是应根据临证时的主证随机变化的。
(2)依据于立法:以当归补血汤为例,此方既以补血作为方名,理应当归为君药,但黄茂药量大于当归6倍,无疑是以补气药黄茂为君。乍看似乎不妥,但从阳生阴长,气血互根理论制订补气生血的治法来看,取补气药黄茂为补血方的君药,仍不失为补血的有效方剂。
(3)依据于药物的实效: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前代医家有的认为本方承顺胃气下行,用气药为先导,使塞者通,闭者畅,主张行气散结的厚朴为君药,清代柯韵伯却认为“承气之名,固当属之大黄。”这一认识即根据临床观察通泻清热之效,功在大黄,朴、积破结降气不过助其泻下之功而已,可见前人强调厚朴为君药,似为失当。
5、反佐药与某些类似治法的区别:
(1)反佐不同于反治:反佐是以性能功效相反的药物用于辅佐君药或臣药的一种配伍方法,反治则是从治疗原则出发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它置假象于不顾,从病的本质着手,故虽名为反治,实质上仍是正治。反佐药的使用则往往与疾病本质真象有反逆之处,如黄土汤中的黄等即为反佐的用例。
(2)反佐不同于兼施并治:反佐药在形式上与寒热并治、攻补兼施等相似,但两者绝不相同,不可混淆。因为反佐药用于防止君臣药副毒反应,而兼施并治法则适用于寒热交错、虚实夹杂证,反佐药物一般仅用一味,兼施并治法则由于兼顾双方而两类药物在数量上较为平衡,反佐药物用量都少于被佐药物,而兼施并治法中两类药物在用量上也往往比较平衡。
君臣佐使总结与展望根据具身认知的观点,抽象概念是隐喻的,那么基于隐喻认知的概念目标域是始源域,实质是一种概念赋予,中医中存在大量这样的隐喻映射,如五行、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本文以《黄帝内经素问》中对君臣佐使的描述为语料,通过隐喻分析,得出中医方剂的君臣佐使概念是基于“一个方剂是一个邦国”被赋予的理论,职官体系的君臣佐使根源于空间隐喻,其映射到方剂,表现为“君—臣—佐使”的三级梯度隐喻,并且三级梯度的核心是君臣关系。方剂君臣佐使的概念内涵中存在不同层次的空间梯度隐喻。君臣佐使隐喻的实质是人类概念类属思维基于空间隐喻从社会制度领域向方剂领域的映射。隐喻的背后是通道为一,混沌有序。正因如此基于隐喻构建的中医理论体系才能指导临床“以通为和”“以平为期”。
参考文献:
[1]马思思,贾春华,郭瑨.基于“一个方剂是一个邦国”的方剂君臣佐使隐喻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42(02):93-98.
[2]方向明,周美启.“君臣佐使”的再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04):-.
[3]巴坤杰.略论君臣佐使[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04):53-55.
.
制版编辑
一草一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