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沙莹在找一个原因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pf.39.net/xwdt/171128/5882648.html
在关于自然的概念中,第一自然原本是指未经过人工的自然,但对现代人来说第一自然变成了社会、家庭,而真实的自然则变成了第二自然,第三自然是指自然与人工产物之间的世界。“第三自然”系列作品旨在反思人为改造对自然产生的因果关系,并在平衡这个关系的过程中寻找一种力的表现。该作品是自然和人工的共存,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也是现代生活的现状。——沙莹对作品的阐释

自然沉积与第三自然

最初了解到沙莹的作品其实是通过她的硕士毕业论文,在其中我第一次读到“自然沉积”注浆成型工艺,第一次看到《第三自然》系列作品。

第三自然,陶瓷,年

自然沉积,听上去是一个地理学方面的词语,或者说是一种描述物理状态的科学词汇,“顾名思义”最精妙的一点就在于,以我浅薄的常识也可以通过“自然沉积”四个字,大概联想到一些图像,关于山川切面的纹理,关于冲积平原。

而沙莹对于“自然沉积”注浆成型工艺物态语言的拓展研究内容之一也的确在于探寻某些自然性,可以理解为在人工的手段里探索自然物态的变化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工艺的方式深度发掘材料本身的自然性。无论如何都是一场人与自然对话的互动,而这些都体现在了她的《第三自然》系列作品之中。

“‘自然沉积’陶瓷注浆成型工艺使用了陶瓷泥浆进行注浆,借助了模具辅助成型,利用了模具材料的吸水性、泥浆料的流动性和干燥收缩能力。注浆后,在不空出多余泥浆、不额外添加泥浆的情况下,让全部泥浆在模具内自然干燥收缩成型。形成由上至下逐渐变厚的内部凹陷的坯体,并在坯体内部的表面形成自然有变化的肌理效果。”(摘自沙莹毕业论文《“自然沉积”——陶瓷注浆成型工艺物态语言的拓展性研究》)

沙莹进行了许多不同的实验

沙莹是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探索这种无限接近于“不可控”的沉积效果。这或许听起来缺乏感性,但这一切却都出于沙莹无限感性的起因。感性冲动与理性实践,自然效果与人工技术,控制与失控,这些矛盾的关键词一如她作品之中所呈现出的拉扯感,也如同她纠结又清醒的、矛盾又顺理成章的性格。

开始‘自然沉积’注浆成型工艺的研究是出于很偶然的原因,本科一次首饰课上,我在做一个小部件的时候,意外地发现自然沉淀的泥浆‘塌陷’了,那是一个失误、意外,却形成了非常美妙的效果。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就被戳中了,想要拥有更多这样的效果和感受,就忽然开始了自然沉积的尝试。所以严格地说,这并不是我开创的成型工艺,只是我注意到了材料的物理特性之后,专注其中了。

所以最初所有的行动都没有什么‘高大上’的主题指引,我只是努力做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因此,当第一次被人提问‘为什么’的时候,我是很苦恼的,并且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仿佛没有一个或哲学的、或人文的、或政史地生类的深刻动机,就让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变成了无意义。这样的想法和动摇导致了我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徘徊在寻找之中,寻找一个原因,那个促使着自己去行动的原因。但是动机没想明白的时候,新的压力接踵而至。首先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不知道这和我不明确的原因之间有多深的联系,但是此刻回头看本科的我,的确不具备清晰的判断力。比如做一个碗类的造型,坡度大一些小一些是否会变得‘更好’,我是看不出来的,说直白点儿就是我不知道好坏,也逐渐开始迷茫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没有目标是件很可怕的事,这会让我日复一日的努力变成一种机械运动。紧接着,本科的我懵懵懂懂之间取得了毕业作品金奖,老师们都对我寄予了厚望,并且在不同的角度为我接下来的努力给出了方向。但我看得却并不清晰,老师们的期待变成了沉重的压力,过去获得的认可也变成西西弗斯的巨石,这一次我没推着,而是背着。胚胎系列,陶瓷,年隐生宙,陶瓷,年但同时,来自朋友和师长的肯定与指点又总在我困惑至极的时候拉了我一把。有一次在雅克·考夫曼的课上,我用非常不流畅的英文别别扭扭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我感觉很沮丧,因为那是我用母语都说不明白的东西,但是考夫曼却说他明白了,他迅速就理解了我想要做的是什么,在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的创作,是不是至少有一点点讲述出来了自己的感受。而最令我感动的是,有一次我跟一个韩国学姐说觉得自己做得很幼稚很混乱,也没什么可以延续的可以讲述的主题,学姐却说:‘可是这是你的作品啊,一看就是你。’

小水沟与春日的转折

在年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上,沙莹展出了《第三自然》与《春日》两组作品。经历了多次成长的《第三自然》已经很成熟了,锥形的人造形体包裹着自然陷落的泥浆,精心打磨的光滑围绕着层层叠叠的泥浆肌理,人类所追求的完美小心翼翼捧着开裂的、不完美的自然态,看起来很像是用器皿“盛装”了一份自然地貌,战战兢兢又无法垂直站立的表象和谐似乎描绘出了人类掌控自然的野心,但那些不可控制的裂痕却又恰到好处地讽刺了人类的不自量力。

在毕业展上展出的作品(摄影:芝麻将)

上图为《第三自然》下图为《春日》

而《春日》系列虽然从视觉上乍看去依然同《第三自然》是一个系列的,但却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果说《第三自然》因为种种原因透露出了不近人情的冷漠,《春日》则温柔很多,无论是越发柔和的边界、沉积的肌理还是泥浆流动的层次在作者的愿望下形成的轨迹,都透露出了一些交流性,沙莹从一个用“锥形的碗”盛装一捧自然冷眼旁观的身份,不知不觉间转变成了走入其中,俯身向名为自然的存在打招呼的人。

为了让自己走出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困境,我一直努力寻找不一样的点给自己更多感受和品味的机会,我心中的那种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并不是什么宏大的或者震撼人心的触动,更像是一种发呆的状况,比如将手伸到米里的时候所带给你心头的感受,又或者是手指轻轻划过水流时指尖传到心脏的感觉。做泥浆的时候,不是会有一个包裹面吗?那种平缓流动的泥浆会被一块什么东西影响路径,就像拨开小溪的石块,融融的水流被一分为二的舒适可以给心里造成相似的感动。所以当某一天,我走在每天往返的小区里,看到一个小小的水沟时,我的脑子拍了一下我的大腿:‘这就是我要做的!’位于转塘云溪香山小区内的“命运小水沟”我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小稿,因为我知道自己要的并不是一个一模一样的仿制水沟,打动我的也不是一份水沟的3D影像,我要把我的感动从这个水沟里抽出来,它可能很抽象,可能根本找不到对应的文字来说清楚,但是我确确实实地意识到自己摸索到了自己想做的东西。这就是最后的《春日》系列。我要做的是真实的自然,但并不是对某个自然景象的描摹,而是自然留在我心里的感觉,比如裂痕是自然产生的,也是材料自然特性下的物态特征,如果按照一般的作品概念,裂痕是缺陷,但我觉得它在我的作品里,是表现的一部分。

沙莹有一份毕业设计手记,里面有大量的手稿和过程记录

我挑选了非常有趣的几张,可以一窥她创作的心路历程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大的突破,我不知道我能否表达出来自己的心情。在此之前我很痛苦,我想要去表达,但是却到处都是死胡同,说不通也讲不出,甚至自己都没法看得清楚轮廓,但是我现在已经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想要的。唯一的遗憾是最终的效果并没完全达到,我做了很多石膏块,我想要平滑的表面有泥浆被水拦截的感觉,但无论是这份明确的表象还是抽取出的意象我都没能实现到位,最终实现的效果我自己看懂了,可或许在其他人眼里依然是无法合理的。作品上产生的自然裂痕形成了独特的肌理效果《春日》跟自然沉积的技法已经不再处于同一领域了,我开始追求延伸和阻拦。所以虽然‘小水沟’无论从完成度还是被接受度上都不及《第三自然》,但我知道自己更清晰了,表达的时候也更明白更舒服,没那么纠结。不得不说,搞清楚自己要什么的确是最重要的。

关于未来的一点想法

芝麻将:毕业季来了,你也渡过了毕业论文、毕业答辩和毕业展三座大山,即将走出校门,毕业之后的工作生活有什么规划吗?

沙莹:有的,目前我打算找一份工作,之前实习的经历让我对未来生活的节奏有了一点想法。

芝麻将:是怎样的经历和怎样的想法呢?

沙莹:我的实习工作与陶瓷专业并不相关,每天都在处理一些物品的信息登记、录入等。偶然的一天,我录入了一套某位先生家人捐赠的东西,包含了书信、证书等等各种文本件。我不认识那位先生,也从未听闻过他的故事,但是当我一件件整理记录他的东西时,我感觉我是在对话一位素未谋面的人,我可以隔着时间触摸他人生的一些细碎的节点,人与人之间忽然产生了关联,而一个人曾经存在的痕迹也被传递给了另一个人。我觉得这跟做东西给我的某些触感非常类似。

芝麻将:这种无声的、隔着时空的交流的确很有趣,那你将放弃创作吗?

沙莹:不会的,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正是因为不想放弃创作,才更需要做一份工作。因为我意识到,接触不同的工作,可以给我一些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内核相通的问题。

芝麻将:不会很辛苦吗?很多毕业生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和经历来创作,都采用了自己成立工作室的方式。

沙莹:我也知道的,但是我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因人而异吧。对我来说,全职创作很容易导致懒惰,也会导致闭塞。如果把自己关起来持续一段时间做一件事,我可能会逐渐丧失表达它的欲望,剩下的时间会变成重复劳动。虽然做东西的确是需要时间来慢慢打磨,但我还是需要一种规律的、对外的生活状态,否则我怕自己的思维会停滞。其实学校的生活就有些悠闲,我就会做的很慢,两年才有个进展,而且对我来说有进展,别人看起来可能就是没有变化,太多的时间都磨进去了,如果以后保持这个状态会不好。

让人忙碌却又心情闲适的校园(摄影:芝麻将)

芝麻将:的确如此。而且不同的是,学校再怎么悠闲,也会有一些固定的节点,比如学期末,比如毕业,这些节点会或多或少督促着你的进度。但离开了学校,如果完全自己来把控,就再也没有外在的时间节点了,像在没有参考系的海上漂流。你能意识到“全职创作会导致懒惰”,说明你对自己有清醒冷静的认知啊。

沙莹:哈哈,是的,可能也因为这种“清醒”,我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纠结。没有一个节点,也没有一个模板去追随,自己还想太多,瞻前顾后,就会很难迈步。如果有个工作固定了我的节奏,让我觉得时间很紧迫,可能就会调和我做东西的状态。一个会想很多的、纠结的人的思考痕迹

芝麻将:所以你虽然不打算做一个全职艺术家,但是并不会放弃创作。

沙莹:是的,而且我有一点点期待毕业之后的状态。很多人说这样的节奏会累,工作会消耗全部的精力,让人疲惫,但是我觉得可能我更惧怕的是无边无际的恐慌,这大概是我个人心态所致。当然可能我现在觉得很期待是因为我目前的工作经验仅限实习,没有经历过压力,人也比较学生气,但是在最后临近毕业的两个月里,我的确有点感受到了前辈们说的那种“工作的时候觉得自己在重复,没有意义”的感觉,而这个时候再创作,会格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所以我想,做东西会成为我的一个出口。创作的愉快之一在于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自己

芝麻将:是的,因为很多时候,岗位是要你“完成任务”,那就意味着越少意外越好,这就需求“去个人化”,你越趋近于不会犯错的机器对于岗位来说就越好,那种“失去自我”的感觉才最导致疲惫。但是我觉得你已经很清晰地看到了问题也预设了自己的状态,这种“有备而来”或许可以让你从容面对。

沙莹:希望会这样。当然状态和感受都不一定会持续,会有改变,但是至少现阶段我是有所期待的,而且我也想把《春日》这个方向的创作继续持续下去,它尚且没有达到我满意的程度,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芝麻将:意识到“不够满意”就已经迈出步子了,毕竟如果当你觉得“完美了”的时候,就会陷入不知方向的地步,所以我也很期待你接下来的生活与创作~

讲述沙莹采访及撰文芝麻将图片除标注外均由受访者提供沙莹年 生于江苏南通

年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学士

年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硕士

延伸阅读

小文忙

因手艺,因人而喜

??

长按下图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gaoa.com/sgzc/9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