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发明,不是为了人民,更不是为了美味

北京皮炎的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8.html

说起豆腐倒是挺有意思的,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产物。

它源于西汉时期,它的起源不是一个吃货,而是炼丹术的兴起做出了豆腐,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咱们一起来看看豆腐的历程。

淮南王刘安

刘安(前年~前年),沛郡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生于淮南国寿春县(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西汉时期文学家、思想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刘安初封阜陵候,文帝十六年(前年)封淮南王。好书鼓琴,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即《淮南子》)21卷,《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20余万言。著《离骚传》,献之武帝。后因谋反案发而自杀。

在哲学上,刘安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是“道”产生的。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但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并提倡变古。

菽乳(豆腐)

说老实话一个王爷,做豆腐真的有些奇怪?毕竟王爷也不存在,把自己饿死的情况,为什么会发明豆腐呢?

刘安的发明不是为了,百姓疾苦、更不是为了美食品鉴。而是一次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

事情是这样的,刘安被封淮南王的时候,一直在封地寿春。他有一个大爱好,就是道教。

他大半辈子的时间都放在钻研道法上,做梦都在琢磨如何长生不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每年都在招揽方士。

所有人聚集在八公山上,哪里终日都有人在研究怎么样长生不老,大家显示取来山里的天然水磨豆汁。

喝过豆汁的朋友们都知道,豆汁远远不如鲜嫩的豆腐,更何况那会压根没有豆腐的时代,绝对会列为。

就在研磨出豆汁,大家觉得豆汁这玩意,应该可以发扬光大。就研制豆汁成“丹苗”,但在淮南王一次的偶然间,改变了豆汁。

随手打翻的豆汁漏到石膏上面,一群人看着变化,成了鲜嫩的豆腐。为首的人能不怪叫称奇?

出现新鲜事物,总有一个尝试者。大家用手去碰着豆腐,哗啦的碎了,不觉得这就是上天特赐的仙丹?

方士把豆腐就进献给淮南王,淮南王吃了觉得,此物只应天上有。

就着方士接着研究改良配方,这种吃法也就被人们争相恐后的效仿,就流传开来!

这种最早的豆腐并不叫“豆腐”,而是叫“菽乳”。

菽乳传唱

豆腐的流传,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制作简单,老百姓易取,重要的还是鲜美可口。没多久就在民间流传。

刘安这位无心插柳,但他确实是豆腐的鼻祖。

除此之外,关于磨豆腐的壁画,也是在汉代以后的陵墓中出土的,所以刘安是豆腐鼻祖的说法是相当可信的。淮南王发明了美味的小吃,更使八公山成了远近闻名的豆腐之乡。

当地的老百姓,将豆腐做出了明堂,不但自己吃,还销售给外地,进而衍生出了一种豆腐文化。

熟悉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人的饮食文化中豆腐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还要得益于唐朝时期的高僧鉴真。天宝十二年,鉴真东渡,将豆腐的配方顺道带向日本诸岛。

时至今日,在一些日本豆腐的包装上还印着“唐传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足见日本人亦将“大唐豆腐”作为正宗。

宋朝名士附庸风雅,所以豆腐也成为一种高雅的食物。苏轼担任杭州知府时,曾亲自动手磨豆腐,制作了鲜嫩的“东坡豆腐”。

陆游在自己的美食游记中,更是收录了不少豆腐菜的烹饪方式。

豆腐这种食物,融入到历朝历代的饮食文化中,没有半点突兀之感。

关于刘安为豆腐始祖之事,最有影响的当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其巨着《本草纲目》中曾引用淮南王及门客著述的《淮南子》、《淮南万毕术》、《淮南八公山相鹤经》、三十六水法等著作。其书二十五卷《谷部》,将豆腐纳为医药,有最为详细的记载:

“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碗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漫皑碎,滤去滓,煎成,以盐卤汁或山矾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又有人缸内,以石膏末收者。

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尔。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人馔甚佳也。味甘、咸、寒,有小毒。”

这里指出了豆腐的发明者、原料、制法、工艺流程、豆腐皮及其药性。可以说,李时珍对豆腐之法进行了最为完整的记述。

但李时珍并不是第一个记述豆腐为淮南王发明之人。

可以查证的文献史料是南朝萧梁(—年)人谢绰。他在《宋拾遗录》中记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末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始传其术于世。”谢绰,陈郡阳夏人,梁武帝天监初任廷尉卿,最终官至少府卿。

有《宋拾遗录》十卷,集十一卷传世。唐刘知几称谢绰拾沈约《宋书》之遗,记录了许多方技之术。因此,他的记录是可靠的。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年~)所作有八首素食诗,其中一首云:

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其自注云:“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

元朝吴瑞所作《日用本草》,云:“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其书记录食物多种,计分谷、苹、果、禽、虫等8类,是元代一部专论食疗的代表作。

明代以后,关于豆腐的记载逐渐增多,主要有: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叶子奇《草木子·杂制篇》(约成书于年以后)中载“豆腐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方士之术也。”

明代陈炜《山椒戏笔》中云:“豆腐始自淮南王。”

明代陈继儒(—)的《群碎录》中载:“豆腐,淮南王刘安所作。”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在其《物性志》中说:“豆以为腐,传自淮南王。以豆为乳,脂为酥。”

清代江苏巡抚梁章钜(~)《归田琐记》中说:“豆腐……相传为淮南王刘安所造。”“今四海九州,至边外绝域,无不有此。”

清初钱塘人高士奇(4~)的《天禄识余》卷上载:“豆腐,淮南王刘安造。”

清嘉庆李兆洛(~)为风台县令时所修《风台县志·食货志》云:“屑豆腐,推珍珠泉所造为佳品。俗谓豆腐创于淮南王,此盖其始作之所。”八公山豆腐用山泉水所造,细墩洁白,质地极佳,今其址犹存。

李溪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gaoa.com/sgzc/9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