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你可知自己在古代曾有过这样的名字

怎样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甲:“王医生,……”

乙:“李主任,……”

丙:“张教授,……”

丁:“周院长,……”

说到怎么称呼医者,上面这几种应该是最常用的称呼方式了。

现在的称呼,大致可分为职业、专业职称、学术职称和行政职位四类。

不过,医院、大学的存在为基础的。在古代,医院也没有大学,那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称呼医者的呢?

这就先从《老残游记》这部小说说起了!

只见那公馆门口站了一个瘦长脸的人,穿了件棕紫熟罗棉大袄,手里捧了一支洋白铜二马车水烟袋,面带愁容。看见老残,唤到:“先生,先生!你会看喉咙吗?”老残答道:“懂得一点半点儿的。”那人便说:“请里面坐。”

又笑向刚弼道:“此人圣慕兄不知道吗?就是你刚才说的那个卖药郎中。姓铁,名英,号补残,是个肝胆男子,学问极其渊博,性情又极其平易,从不肯轻慢人的。”

——《老残游记》

那时,“先生”与“郎中”都可以用来称呼医者。

以“先生”称呼医者

“先生”一词从古至今有多种含义,如医者、医生、父兄、老师、有学问的人或是女性称呼自己的丈夫等。

而如今用“先生”称呼医者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但在古代,却是见怪不怪的事。

为什么称医者为“先生”?一是出于对医者的敬重,古时医者行医一方,以自己的仁心仁术济世救人,故人们以“先生”相称以示敬重。

二是古代医儒不分家,不少医者既通医理,又通文理,行医之余兼做私塾先生,教授孩童,所以人们也就称其为“先生”了。

以“郎中”称呼医者

除了用“先生”称呼医者,小说中还提到了“郎中”一词。

说到“郎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郎中”这一称谓最初并非指代医者,而是官名。此官职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设立,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直至隋唐,官府机构中仍设郎中一职,分管各司事务。

据考证,宋以前人们对于医者的称呼较为庞杂,如按专科分为食医、疾医、金创医等等,普遍使用“郎中”作为医者的称呼始自宋代。

为何始于宋代呢?

有一种说法是,唐代时,虽然医者的社会地位不高,但部分长期为皇室治病的御医得到了皇帝额外的封赏,人们为了表示尊重,就称有医道的医者为郎中。

再加上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所以,到了宋代,“郎中”就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对医者的称呼了。

以“大夫”称呼医者

“郎中”这一称呼虽然广为流传,却并非全国通用,郎中是南方人的习惯,在北方则习惯于称为“大夫”。

不过,与“郎中”类似,大夫原本也是官名。春秋时期,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之分。秦汉以后,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

至于“大夫”一词是如何成为医者的通称,与上文中“郎中”一词的演变过程相差无几,只不过其使用者多是北方人。另外,可能是为了区别于官名,人们将“大夫”的“大”读为dài,而不读dà。

“先生”、“郎中”、“大夫”这三种古人称呼医者的方式,具有普遍性。

也是就说,只要对方的身份是医者,那就都可以用这些词来称呼。但是,除了这种一般性的称呼之外,当提到某位特定的医者时,古人还有哪些称呼方式呢?

以医家的字、号相称

01

与如今不同,在古代,除了有姓、名之外,人们往往还有字和号。而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使用姓、名、字、号,恰当地称呼对方,那也是有诸多讲究的。

一般说来,名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幼的称呼。而在平辈之间,或是下对上、卑对尊称呼时,往往以字或号相称,如果这时以名相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甚至是“大不敬”的行为。

这样的称呼原则,也适用于古代的医学界,所以综观从古至今的医学典籍,当提及医者时,多使用医者的字与号。

比如说,金元时期补土派大家李东垣,本名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张景岳,本名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清代伤寒学家柯韵伯,本名柯琴,字韵伯,号似峰。

另外,由于可以使用名、字、号等多种称呼方式,所以同一位医者在不同的古籍中可能有不同的称呼,而不同地方的多个称呼其实指的是同一人。因此,在学习的时候需要留心总结。

以医者的官职相称

02

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由此可见,在古代,为官从政与行医济世之间常常没有严格的界限,不少医者都有过在官府中任职的经历。对于这些医者,古人还会以其曾经担任的官职来称呼他。

比如说,医学史上首创“诊籍”的汉代名医淳于意,因其曾经担任齐国的太仓令,世人多称之为“仓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之与扁鹊合并立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篇中的仓公即为淳于意。

再如,潜心整理、研究《素问》12年,著成《补注黄帝内经》24卷、81篇的唐代医家王冰,曾于唐宝应中任太仆令,故后人多称之为王太仆。陈修园《医学三字经·疟疾篇》“太仆注,慎勿忘”一句中的“太仆”,说的就是王冰。

以地名相称

03

在传统社会中,一个人与其生活的那片土地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古人在称呼医者时,还会使用与医者经历有关的地名,其中最常使用的应该是医者的故乡了。

比如,提出“六气皆能化火”之说的刘完素,因其是河间人,世人多称之为“刘河间”。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元代医家朱震亨,因他出生的赤岸镇有一条溪流名为丹溪,所以人们多称其为“朱丹溪”或“丹溪翁”。

还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汉代医家张仲景,因其是东汉南阳人,所以有人便以“南阳”来指称张仲景。除此之外,世人还称张仲景为“张长沙”,这一称呼是因为他曾经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故以其为官之地相称。

以药名相称

04

古人云:用医如用将,用药如用兵,良医用药必如诸葛将兵。从古至今,不同的医家用药可谓各有各的风格。其中就有这么一类医家,在治病用药时尤为喜欢、擅长使用某一味药,久而久之,人们便以此药药名称呼这位医者。

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有一位穆姓弟子,由于擅长以大黄治疗火热证,人们称之为“穆大黄”,时间一长,世人只知“穆大黄”,他的真实姓名反倒渐渐被遗忘了。

再如明代大医张景岳,长于温补法,为人疗疾时喜用中药熟地,在他创制的“新方八阵”首内服方中,有49首都用到熟地,所以也被称为“张熟地”。

中西汇通学派大家张锡纯,其临床治疗尤为重视生石膏的使用,还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部分对生石膏进行详细解说,试图用现代药理探讨中药石膏生用和煅用的不同机制,因而被医林称为“张石膏”。

总的来说,古人称呼医者的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一般性的称呼有先生、郎中和大夫;而称呼特定医者时,有以字号、官职、地名、药名相称等多种方式。

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对医者的称呼?

留言区等你~

---全文完---

围观

中国中医科学院“牵手”故宫博物院!中医药文物将讲述什么中医故事?

热文

胡希恕:这一生,经方是我做到最好的事

热文

出师考核

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核马上就到了,你准备好了吗?

热文

解读伤寒

“小大不利治其标”,老中医治疗急症只用了这句话!

▍版权声明:

○本文为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在文首标注作者与来源。

责编

秉风

校对

太渊

古代医者称谓多,现代也不遑多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gaoa.com/sgzc/57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