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自然地理及应用

七一冰川(39.5°N,97.5°E)位于祁连山中段托赖山北坡。11月至次年3月,冰川物质积累和消融都很微弱,且消融量大于积累量。图甲为七一冰川的区域位置和等高线分布,图乙为~年七一冰川末端不同时期的边界信息,据此完成1~3题。

1.七一冰川的相对高度最可能为()

A.米B.米C.米D.米

2.下列时段七一冰川补给量与消融量最接近的是()

A.20世纪7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

B.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C.20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

D.21世纪10年代中期~20年代中期

3.导致该冰川11月至次年3月积累和消融状况的原因是()

A.冬季降雪量大B.风吹雪作用强

C.冰面升华减弱D.气温迅速下降

湖北应城市拥有丰富的高品质石膏矿藏(主要成分为硫酸钙水合物),属于内陆湖沉积型矿床,其埋藏深度约为~m,形成时江汉平原气候干旱。石膏是生产粉笔的主要原料。应城一级品纤维石膏占全国储量82%,产了全国近80%的粉笔,是名副其实的“膏都盐海”。当地许多家庭作坊保留了传统生产方式,但近十年来,粉笔业生产状况发生变化,下图示意“粉笔村”近十年粉笔生产状况。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应城石膏矿的形成过程,正确的一项是()

A.风化剥蚀—盐分入湖—结晶沉积—外力侵蚀

B.地壳抬升—流水侵蚀—盐分入湖—沉积作用

C.风化剥蚀—盐分入湖—蒸发结晶—沉积作用

D.流水侵蚀—盐分入湖—地壳下沉—流水溶蚀

5.年后,“粉笔村”生产状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散户产品多样化创新B.村工厂规模化生产

C.粉笔制作分工精细化D.本地原料供应激增

1.C2.C3.B4.C5.B

1.由图可知,七一冰川海拔最低点处于~米之间(不等于两端海拔),最高处处于~米之间(不等于两端海拔),因此七一冰川的海拔跨度为~米之间(不等于两端海拔)。

2.由图可知,在~年之间七一冰川面积变化最小,该时段七一冰川补给量与消融量最接近。

3.由材料可知,该冰川11月至次年3月冰川物质积累和消融都很微弱,且消融量大于积累量。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方面七一冰川冬季降雪为干雪,且降雪量较少,在风吹雪的作用下大部分降雪从冰川区转移至非冰川区,不能形成积累;另一方面降雪造成冰川表面的反照率显著降低,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冰面升华增强,从而引起冰川物质损失的微弱增加。

4.应城石膏矿藏属于干旱环境下的内陆湖沉积型矿床。因为当时是干旱环境,所以外力作用以风化及风力作用为主,流水作用非常弱。内陆湖多为咸水湖,盐分入湖后因为蒸发导致矿物结晶,后来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覆盖了石膏矿藏。

5.据图可知,“粉笔村”在年后,从业家庭户数减少了,但产量提高了数千吨,应该是村工厂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这样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是因为产品多样化创新、制作分工精细化,和本地原料大量激增的关系不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gaoa.com/sgjx/102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