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疳积化热肥儿丸
小指月说,爷爷,这胡黄连跟黄连一字之差,怎么差别这么大?
老爷爷说,它们虽有差别,但都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都善于清除肠胃湿热,都是湿热泻痢之良药。
小指月说,但胡黄连它是退虚热,除干热之品,而黄连清热解毒要药,能清心胃之火。
爷爷说,这胡黄连为什么叫胡呢?
小指月说,就像胡人来自于异域之人,称为胡,还有胡椒、胡麻仁等。
爷爷说,胡黄连跟银柴胡是清虚热的好搭档,我们前面讲清骨散时提到,它们常相须为用,如左右手,而胡黄连它还有另外一种功用,善于消除小儿疳积化热,非常好用。
这时,正好来了一对夫妻,带着一个孩子,这孩子十来岁了,长不高,很消瘦,肚子有点胀满,膨大,黑眼眶都出来了。
小指月就奇怪,现在这个社会,物质生活非常好,家家都能吃饱穿暖,怎么还把娃子养成这样形容憔悴,颜色枯槁呢?
这父母说,都快半年了,以为肚子有虫,又吃了很多除虫的药,又一味脾虚体弱,也吃了不少健脾的药,比如参苓白术丸,就是人长不壮,胃口打不开。
老先生说,这娃子平时烧不烧啊?
这父母听了后,点点头说,老先生看病看真准,小孩子每天晚上都发低烧,一阵一阵的。
老先生说,就是这原因,既不是虫积在肚子里,也不是脾虚,而是肠道里有疳积发热,积不去热不退,热不退每天就会蒸发津液,人体就会消瘦长不壮。
小指月接着说,所以既不是健脾,也不是除虫,而是要退虚热,除疳热。
老先生说,就用含有胡黄连的肥儿丸吧!
一听这药名字就知道它可以肥壮娃子,但它怎么肥壮娃子呢?就是直接把积滞消除,娃子自然肥壮。这叫陈旧去则新血生,积滞排则脾胃健。
这娃子吃了一周的肥儿丸,身上低热渐渐消退,胃口也开了,慢慢身体就长壮起来。
爷爷说,如果单用胡黄连制成丸子给娃子消除疳积化热,肚胀人瘦,效果也非常好。
小指月说,胡黄连可以看成是小儿疳积热气之要药。
老爷爷说,胡黄连治小儿疳积热气,又不止于此,即使大人五心烦热,阴虚潮热,亦可用之,或湿热在肠胃,即火在五脏之间,这胡黄连大寒质苦,极善清热,自肠胃以至于骨,一切湿热邪热阴分伏热,所生诸病,莫不消除,唯独阴血亏虚者要配合生地、白芍,脾胃气弱者,须佐以白术、人参,这样方可以减轻苦寒伤人之弊。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肥儿丸:肉豆蔻(煨),木香,六神曲(炒),麦芽(炒),胡黄连,槟榔,使君子仁。本品为黑棕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味微甜、苦。功能:健胃消积,驱虫。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
02一味青蒿煎水洗澡治小儿感冒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正逢夏暑之季,地面潮湿一熏蒸,很多娃子都感冒了,头晕发热,胃口不开,很多父母都纷纷把娃子送去打吊瓶,有些很快好了,也有些打完吊瓶后,头晕加重,胃口更加不开,甚至晚上哭闹不安。
他们便会转向于中医,如果不是消炎药搞不定,他们不会轻易来找中医,因为一方面煎药麻烦,另一方面很多中药味道确实比较浓烈,娃子一般不太爱喝。
这个母亲,她带着娃子前来竹篱茅舍,前后已经打吊瓶打了五天,还是经常发热,晚上睡不好。
老先生一看说,舌苔白腻,为湿邪感冒,现这种湿邪感冒,越是打些针水进去,湿气越重,那该怎么办呢?
小指月说,应该用微汗法,使风湿俱去也。
爷爷说,怎么用微汗法,使娃子既能接受药物治疗,又可以避免药草苦涩难喝?
小指月说,可以用中药熏蒸或泡脚洗澡。
老先生点点头说,可以,本身泡脚熏蒸就是一种微汗法,但要选择一味中药,既能够芳香化其湿浊,又可以由内到外,宣通气机,透热外出,你看看有什么药具备这种条件?
小指月说,就青蒿一味药。
爷爷说,为什么呢?
小指月说,青蒿能解暑季湿热,因为它芳香而散,苦寒清热,其清凉涤暑汤用它。
爷爷又说,还有呢?
小指月说,青蒿还善于清透虚热伏热,所以各类热病后期,或者感冒后反复低热不退,用青蒿辛香透散,可以把伏热透发出来。
爷爷听后点点头说,就用一味青蒿煎水给娃子洗澡。
这孩子只用了两次头晕发热就退掉了,而且胃口也开,晚上不再闹了。
这样既避免了吃药之苦,又不用打针哭闹,而且还只花几块钱,就轻轻松松用熬水洗澡的民间小招法便暑湿感冒给治好了,这中医真是简验便廉啊!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王鉴钧经验
青蒿浴治小儿感冒发热小儿感冒无论是外感风寒或风热,都容易发热。治疗大多以内服为给药途径,但常因中药煎剂的浓烈味道或苦涩不易被接受而哭闹不安。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又会导致病情加重或他病,如何才能使小儿乐于接受,又有确切的疗效?我家世代相传一种药物煎水沐浴法,先父王幼臣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只用青蒿一味,煎水给小儿洗澡,疗效显著。常令我注意采集以备其用。我从医临证40多年来,每遇小儿感冒发热者,继承先父的这一方法,3岁以内幼儿用青蒿g。3岁以上小儿用~g,先将洗澡用的水烧开,加入青蒿,盖上锅盏再煮沸1~2分钟,将锅离火,闷出药味,待药汤热度适宜时倒入盆中,温洗患儿全身,洗后穿衣盖被片刻,令出微汗热退而安,屡获良效。对成人感冒发热亦效。
青蒿是菊科属植物黄花蒿,有解毒清热作用。用青蒿浴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方法简便,小儿易于接受,疗效明显,无副作用,而且药源丰富易得,我家三代行医均喜用此法。(《南方医话》)
03石膏退热之秘
有个儿科医生,自家的娃子七岁发烧,脉势洪大,他用白虎汤,居然退不了,这么厉害的汤方还退不了这高热,一直两三天烧到四十度,家里人没有不担惊受怕的,因为娃子高烧超过四十度,很有可能会烧坏大脑,引起热极生风,神志昏迷。
这该怎么办呢?
他不得已之下,只有带着娃子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求教老先生。
老先生一看这娃子面赤,舌苔黄,舌尖红,脉也洪数,便笑笑说,你可以给他用白虎汤啊!
这儿科医生摇摇头说,白虎汤能治得好,我就不用送到你这里来了。
我这娃子向来都不喜欢吃药,这白虎汤给他喝了,他却吐出来,根本进不了。
老先生便问,那你石膏给他用多少克呢?
这儿科医生说,一般大人我用20克,小娃子我只用10克。
老先生笑笑说,轻故也。
这儿科医生又问,为何呢?
老先生笑笑说,就像你派一个排去跟被人一个团作战,你这排即使再勇猛,也很快被敌人打回来。
这儿科医生听后觉得有道理,便说,那该怎么办?
老先生说,很简单,就派一个团去,把他们拿下,重用石膏。
这儿科医生说,小孩子身体娇嫩,受不受得了啊?
老先生说,有病则病受,况这石膏又不是大寒之药,你用一小撮想扑灭这燎原之热,如何能够称心如意呢?治疗外感实热,高烧脉数,我用生石膏轻的必用一两,若湿热炽盛,如燎原之势,必用四五两,或者七八两,或者单独用,单刀直入,或者跟其他药配合用。
这儿科医生听后还有点疑惑说,这么大剂,我还是不敢拿我儿子以身试药。
老先生又笑笑说,这样吧,你可以先用生石膏二两煎汤,凉药热服,乘着还温热,你不用给他一次服完,每次只给他服用三分之一,这样烧如果退下来,后面的就不用服了,如果没退下来,再慢慢地增加,这样不就安全了吗?
这儿科医生听后,觉得也是,便依法炮制。
想不到自己用10克的石膏,退不下的高热,一用二两60克给娃子吃,孩子居然喝了一口没有吐,还想要继续喝,第二杯一喝完,这热势明显就退下来了。
再把剩下的喝下去,晚上就没有再烧了,睡了个安稳觉。
第二天就彻底好了。
这儿科医生马上再次上来竹篱茅舍,真诚地道谢。
并问,为什么老先生反复交代,必用生石膏,而不能用煅石膏来退热。
老先生说,石膏本来用来清解阳明大热,你如果煅过后,就变得收敛生肌,令热难清。
清代陈修园说,今人畏石膏之寒而煅用,则大失其本来之性矣!
煅石膏研末,用来治疗外伤出血,或溃疡不敛,湿疹瘙痒还可以,若用来退壮热高烧,则断不可用。
这儿科医生又问,为什么大剂量石膏分为三次来服用也有效果?
老先生笑笑说,这就是我琢磨出来的,这样多次送服可以免除病家的疑惑跟恐惧,他们既然怕药物太大剂量,又想治好病,那就不如先投石问问路,如果药中病所,病人就还想继续喝下去。
而且这多次徐徐进服,可以使药力集中在上焦中焦,而不至于一下子寒凉下走,导致滑泻。
所以石膏退热之秘,一在于生用,二在于剂量要大,只要是外感实热,生石膏重用,断无伤人之理,而且放胆用之,断无不退热之理。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说,石膏凉而能散,有透发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医者多误以为石膏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点豆腐者,必煅用,取其能收敛也),以治外感实热者,尽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矣!
儿科医生又问,如果娃子高热,脉又有些虚弱怎么办?
老先生说,这是壮火食气,热盛伤津,盈久必亏,热虽盛,而脉呈现虚软状态,照样用石膏,不过必须佐以人参,这样虚脉得以补益,壮热得以撤退,方是万全之举。
这儿科医生听了后,再次拜谢说,老先生诚乃晚辈石膏之师也!
从此这儿科医生得此石膏之秘传,再治起各类小儿高热,外感湿热,都是应手取效,大大提高临床效果。
病人络绎不绝,当地人称小儿石膏王。
然后小指月小笔记本中写道: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石膏得知母,最能止壮热烦渴。
石膏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神农本草经》说,石膏治金疮。
这是煅用外用来止金疮出血,用煅石膏研成细粉,敷金疮出血,甚效。
若是湿疹疮疡,煅石膏加枯矾外用,或者煅石膏配黄柏打粉外用,特效。
《青囊秘传》曰,煅石膏配黄柏打粉,名曰石黄散,外掺,治湿疮肿痒。
温馨提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马上下架。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使用,医院就诊。
文章来源:小郎中学医记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作者:曾培杰,陈创涛编著//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时间:年01月
本书以中药教材为背景,以爷孙俩的行医故事为主线,展现每一味中药平凡而又神奇的一面,以及一个传统中医成长的过程。书中既有师徒传承的中医精神,也有爷孙俩深深的中医药情结。本书采用小说题材的创作形式,使读者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头到尾一气读完。书中既有医案故事,读书析疑,又有养生保健、采药记趣等内容,既有老中医的哲理智慧,又有小徒弟的天真童趣,能够迅速引领大家了解中医,学习中医,感悟中医。本书适合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阅读参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