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半生的沉淀,成一大器
用达观的态度,笑对人生
用时间
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吟怀潇洒
在平淡中找到永恒
....
漆艺大师甘而可
中国的漆器工艺源远流长
其传承到如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而其中犀皮漆作为漆器的一种
起源于唐朝,流行于宋代
在如今这门手艺流也已经面临失传的风险
但是有这么一位徽州大叔
仍在三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
中国是漆器的发源地
是母国
中国漆器应该可以做好
我就是要做最好的漆器
“最好”两个字,不仅仅体现了
这位“徽州大叔”的霸气
也体现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年,为了做最好的漆器
45岁的甘而可
关掉了收入颇丰的古董店
在此之前,他经历了从漆器学徒
漆艺厂副厂长
到古董商人的职海生涯
生活安逸富足
经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了三十多载
而要制作出一件完整犀皮漆器
需要历经十几道的工序
至少一年的时间
犀皮漆
是徽州当地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
南宋时
徽州犀皮漆就作为贡品为皇宫所御用
寻常人,一件难求
各代工匠更是将犀皮漆复杂的制作工艺
视为不传秘法
不论大小、形制
完成一件漆器作品
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用稻草填充胎体内部
既减轻重量
又方便后期脱胎取出
调好的石膏均匀覆在稻草上,再进行拉坯
即制成便于调整的石膏模型
把石膏模做好以后
我们会摆在一个比较显眼的地方
我们就经常地去看它
不好的我们会修改
但是都不是最终的决定
传统古瓦片烧制碾磨而成的粉末
细腻纯净
与大漆调和后制成的漆灰
粘性最强
有助于胎骨的稳固
将漆灰一层层刷在石膏胎上
叫做批灰
由苎麻织成的夏布极具韧性
将其压实在胎骨上
则称为裱布
一件胎骨的完成
需要反复进行“批灰裱布”
每批灰一次
就要等待胎体阴干
再重复进行这道工序
除了专注,付出更多的是时间
把胎骨里面的绳子抽掉把石膏挖掉的过程叫脱胎
就是一个完全由漆、夏布、漆灰组成的物体
这样耗时且工艺繁复的胎骨
可使用千年不腐
在胎骨上制作出的凹凸纹理叫做“埝”
打埝是制作犀皮漆的关键
“埝”的形状、高低、走势
决定了最后的花纹
这是犀皮漆不刻、不画、不描
却能形成美妙纹理的奥秘所在
这一步动作看似轻松
却将许多学习犀皮漆的人拒之门外
打好的埝完全干透
就要刷上不同颜色的色漆
刷15遍漆层才有1毫米厚
传统的犀皮漆多用黄、赤、黑三色
制作出的漆器颜色沉闷
甘而可直接使用最明亮的金箔
代替黄色色漆
自创出流金溢彩的金斑犀皮漆
髹涂是将漆涂于漆胎上
磨擦器物表面,使光滑精致
在打磨的最后阶段
就是需要在这毫厘之间,反复摩挲
甘而可淡然表情的背后
是14年的心血与磨练
甘而可坚持用手代替工具
进行最后的抛光
甘而可说
“唯有手掌的肌肤与经验
能感应漆面推光的温度与频率
方能形成细腻、晶莹的表面质感”
用一年的时间制作,历经无数次上漆和打磨
最终,所有的美在浴水而出的
那一刹那呈现和定格
仿佛一场为期一年的豪赌
从反复尝试
到恢复犀皮漆工艺
做出第一件满意的作品
甘而可用了10年
年,他做出的犀皮漆作品
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对于甘而可来说
外界的肯定是浮云
最重要的是
他要做出自己内心认可的东西
在一次中日韩漆器展上
一位日本老专家看到甘而可的作品时
赞叹不已
此时的甘而可长舒一口气
这么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
内心的修养达到了
才会自由地掌控技艺
将已近失传的犀皮漆技艺发扬光大
并提升到新的层次
这是手艺之外的功夫
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
-END-
部分图片和资料来自
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