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王洪跃
题记
每一起刑事案件的侦破都离不开背后默默付出的勘查员,他们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凭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耐心,在现场的蛛丝马迹中寻找案件突破口,让现场重现、让尸体说话。
——以下故事来自一位老勘察员的笔记
石膏凸点
围条?
I外埔男犯人
古方劳改农场
细心、细心、再细心!!
Y
解放鞋、雨鞋、田径鞋、松紧鞋、凹凸鞋??
让痕迹说话
芝麻凸点......
一丨二丨三丨四丨
取之,可能还有希望,弃之则全无
年。
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金华市(县级)白龙桥下邵村附近的麦田里发现一具半裸女尸,疑似被害。那时还没有白龙桥派出所,快速赶到现场的是刑警队的侦察(查)技术人员。
侦察员的初步访问,获得了简单的案情:本地妇女张某某于昨晚八时左右,从古方砖瓦厂这边沿白汤下公路往上邵村方向行走,中途被凶手拦住拖进麦田中强奸杀死。
现场似乎也很简单,一片倒伏的小麦野草,一具半裸的女尸,没有凶器,没有血迹,也看不到凶手的留下的物品。
麦田是散播的,除了一尺多长的麦苗,就是稍矮的野草,看不到泥土。有经验的勘察员心里清楚,这种现场很难取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
正当我们为现场条件担心时,队长对我们说:地区公安处的痕迹和照相技术员都出差去了,法医马上赶来。这现场,只能我们自己勘察了,先看看周围,尸体等法医来了再动。
队长说完,又吩咐我:痕迹物证你负责。
我从公路开始,沿着凶手拖拽受害人的轨迹,一寸一寸地搜寻着,足迹,物证,压痕。
当我搜寻到尸体东侧约1米的地方时,看到一处没有麦苗和杂草的裸土,似乎被什么压过。虽然只有三、五公分见方的面积,我当时也是两眼发亮,呼吸急促!那惊喜劲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几个同事,闻讯过来观看,先是满怀希冀,后是面面相觑,这是痕迹?有用吗?
答案,也许今后会有的。取之,可能还有希望,弃之则全无。我拿定主意。
为防万一,我先用带来的石膏粉在现场近试一试,有没有受潮。看到结果正常后,我才拌起石膏水,轻轻倒入印痕……。
之后,我又复看了整个现场,确认无遗留后,谨慎地提取了已凝固的石膏模型。这模型,样子很难看,我叫它“石膏疙瘩”。
这是现场唯一的痕迹物证,我像考古专家对待文物一样,把它小心翼翼地带回局里。
要是手印,脚印或鞋印,就好了。可以为侦查提供线索,如果能进行同一认定,为破案提供证据就更好了。我心里怀着满满的期望。
然而,当我慢慢地用清水将石膏疙瘩中的泥巴洗去后,出现在我眼前的情景却令人沮丧。模型上只有一些像芝麻般太小的凸点。
它是什么?有用吗?我问自己。
一丨二丨三丨四
让痕迹说话
为侦察提供线索和证据是鉴定员不辞的使命
大规模的排查首先在现场附近的村庄展开,重点是古方劳改农场(现为婺城监狱)的外铺(指当年的劳改农场设在监所以外的犯人住所,供刑期短的犯人集体居住)男犯人。在当年,重大疑难案件的排查,是逐个查证那些工作对象的平时表现和发案后的疑点,有无作案时间,是否符合案犯特征……。
这些排查措施,在案发初期效果不错,但时间一长便举步艰难。由于缺乏可以追踪罪犯的线索和排查的要素,专案组一时没有排出重大嫌疑人。
侦察员依然天天早出晚归,常常是半夜三更。
让痕迹说话,为侦察提供线索和证据是鉴定员不辞的使命。我想起省厅师傅的话。
夜深人静,我在清静的办公室里,拿着放大镜,对着石膏疙瘩上的芝麻小凸点,横观竖察,琢磨揣测。是手印和脚印吗?不是,手印脚印纹都连贯的;是鞋底花纹吗?也不是,鞋底花纹都比这粗大;是衣裤印吗?更不是,布纹有经纬。
到底是什么印呢?
我拿来现场照片反复翻看,分析印痕所处位置,推测凶手作案时双脚的动作。不是鞋底所留,会不会是鞋帮所留?
我忽然来了新思路。
第二天,我带着石膏疙瘩的照片,开始频繁出入百货商店和鞋帽商店,蹲在玻璃柜台前,细细观察各种鞋帮的花纹。当我看遍商店所有种类的鞋帮时,发现模型上的芝麻凸点的形状与鞋帮不同,而是与鞋子的围条(又称包边)上的花纹类似。围条位于鞋底和鞋帮之间,它上部分粘着鞋帮,下部分连粘着鞋底。而围条只有胶鞋才有,其它鞋都没有。
我顿时喜出望外,确定了石膏疙瘩是鞋的围条所留,等于排除了皮鞋、拖鞋、凉鞋、布鞋,范围大幅度缩小。阶段性的成就,给了我信心和动力。细推物理泊行乐,我从分析推理和探索未知中感受到痕迹检验的快乐!
然而,胶鞋有解放鞋、雨鞋、田径鞋、松紧鞋、凹凸鞋,民间使用很普遍,几乎每人都有。必须将范围缩小至某一种胶鞋,才能为侦察提供有效的排查路经。
这正是我所追求的预期目标。
......
一丨二丨三丨四
大凡较大的事,要想做成
仅凭热情是不够的,还得有毅力,我给自己鼓劲。
再次去百货店,观察胶鞋的围条花纹形状,我发现,解放鞋、雨鞋、田径鞋、松紧鞋的围条花纹都是点状的,与石膏疙瘩的芝麻凸点很类似,很难区别,而凹凸鞋的围条呈线条状。
凹凸鞋轻松排除,但要排除其他种类鞋就难了。我思考,要缩小范围,唯一的途经是在石膏疙瘩中找到每种胶鞋的特有特征,比如解放鞋的特有特征,田径鞋的特有特征。
问题是特有特征在哪?难题再次横亘在我面前,挥之不去。
春去夏来,转眼进入仲夏。除了出差,除了应对现行案件的勘查,鉴定,我把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到这块石膏疙瘩上。没有专业的老师可请教,没有专业的教材可查询。
焦虑、劳累、苦恼时时缠绕着我。好多次,我都想(放弃)做出分析不下去的结论,可想到平民百姓无辜被害,凶手还在逍遥法外,侦察员还在苦苦排查,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我观察着琢磨着,调着方向,换着角度对石膏疙瘩反复观察。
有天晚上,眼睛忽然一亮,我发现这芝蔴凸点的承受物并不平整,有四个不明显的大凸点,有蚕豆般大小,分布大致均匀。
这蚕豆形凸点哪里来?我到书店买了制鞋的书籍,了解了胶鞋的制作工艺后,我才知道,蚕豆形凸点不是围条本身的,而是被围条包着的鞋底花纹反映到围条上来的,并且蚕豆形凸点的形状取决于鞋底花纹的形状。
我再次来到百货店,观察这四种胶鞋的鞋底花纹。我发现,解放鞋、雨鞋的鞋底呈波折条状,在围条中显现为方形凸点,与石膏疙瘩不同,可以排除。而田径鞋底花纹呈六角形,松紧鞋底花纹呈圆形,两者在围条中都呈现类圆形,不易区分。
只剩田经鞋和松紧鞋两种了,我激动而自信。只要排除其中任意一种,便达到预期目标,可以为侦察提供线索和排查条件了。
我买来一些田径鞋和松紧鞋,投入了最后一战。然而,石膏疙瘩是在扭曲的作用力下形成的,变形弯曲,要准确测量谈何容易。
大凡较大的事,要想做成,仅凭热情是不够的,还得有毅力,我给自己鼓劲。
我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一时搞得两眼深陷,眼珠充血……
我用游标卡、放大镜,分规,量角器等工具,对两种胶鞋的鞋底花纹与围条中的蚕豆形凸点的变动规律严谨测算,细心比对,终于得出企盼了一个多月的结论:现场印痕是田径鞋所留,与上海胶鞋七厂生产的白色田经鞋的花纹相同。
一丨二丨三丨四
我反复进行比较检验,复合了两遍
最后我自信地对队长说,现场鞋印是这双鞋所留。
排查工作重新展开,鉴于田径鞋穿着人群的特点,专案组把古方农场外铺犯人作为重中之中。侦察员带着田径鞋照片,与监管民警逐个调查犯人“发案前有无白色田径鞋穿过”。
记得是三天后的下午,队长拿来一双破旧的白色田经鞋。他说,这双鞋是从古方外铺一个犯人的床下找到的,你看看是不是这种鞋。
我先看鞋帮鞋底,是上海胶鞋七厂生产的。再看围条,也有蚕豆形的大凸点和芝麻状的小凸点。我认定就是这种鞋。
队长听了,疲惫的脸上露出喜色。
我静下心来,寻找田径鞋与石膏疙瘩的对应部位。
看着,看着,出乎意料的奇迹出现了:在田径鞋围条与石膏疙瘩相应部位,除了有类似蚕豆形的大凸点外,其附近的围条和鞋帮上分别有一处破损和一处破孔。而石膏疙瘩的对应处也有类似破损和破口的印痕。
破孔和磨损的形状特征是痕迹鉴定中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特殊性强,也比较稳定。
我努力克制住内心的激动,屏住急促的呼吸。反复进行比较检验,复合了两遍,最后我自信地对队长说,现场鞋印是这双鞋所留。
平时不苟言笑的队长也激动了:你拿给公安处的老熊看看,我马上回去寻人。
老熊量了又量,轻轻地说了三个字:不会错。
记得凶手是第二天还是第三天在建德抓获的。那天他从农场的田里干活回到住处,得知有公安民警来问过他的田径鞋,他便趁机逃跑了。
后来的一天,省厅四处的两位痕迹专家,看了这块石膏疙瘩和痕迹鉴定书后,颇为惊讶:这种残缺疑难的痕迹,由一个县级痕迹技术员剖析得如此透切。
那年,我收获了从警生涯中的第一枚勋章,省公安厅给我记了三等功。
当年,罪犯伏法后,石膏疙瘩完成使命,进入物证保管室。
十年后我想起这块石膏疙瘩,结果找不到了。当时觉得有可惜,现在想想是莫大的损失。
我总以为这仅是自己痕迹鉴定生涯的第一个小浪花,在今后几十年的痕迹鉴定的长河中,随着自身经验的不断丰富,刑事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一定能够击出更多更大的浪花。
然而事实是,在之后的2O多年的刑侦岁月中,我运用痕迹鉴定在许多凶杀和恶性案件的侦查中起过了关键作用,多次立功嘉奖,还得过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但没有一次的浪花能够达到这次的高度。
“文明出行,从我做起”倡议书
金华公安民警有话说.....
眼明手快!男子跳楼,蜀黍看准时机一把将他拉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