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素描明暗画法与光线的详细讲解艺术与

明暗画法是西方素描一个长期研究的传统课题。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提出了“明暗五调子”的概念,并创造了“层次转移法”,以表现光影在形体上的微妙变化,使绘画形象产生真实感,以及由近及远、由明到暗、由实到虚的画面空间深度。荷兰画家伦勃朗把光线对造型的影响加以强调,使画面造型具有强烈的光感与体积感。印象派的画家把他们对光线的热爱引入素描,使素描的明暗变化更为丰富。明暗来自于光对物体的影响,是物体与光线共同作用的结果。光在物体的各个面上产生不同的明度效果,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不同感受。不同的光源对同一物体的影响是不同的。同样的光源,对远近不同的物体影响也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微妙,需要细心的观察与敏锐的感觉。一、光源在各种光线中,灯光最为稳定而强烈。它可以根据绘画的需要调节远近、强弱、角度。在灯光下,三大面与五大调子十分明显。灯光下物体的边线比较清晰,五大调子之间的过渡性不明显,调子与调子之间关系较为确定。明暗交界线的转折较硬,调子很重。亮面与暗面对比强烈。自然光的变化最多,一天之中随着时间推移会产生各种光线,在写生难度上较灯光为高。自然光照射的物体,在强烈阳光下会产生与灯光相似的效果,在普通光线下,物体的边线比较柔和,调子之间过渡非常自然,面与面之间的对比不强烈,明暗交界线转变平缓,变化丰富。由于自然光变幻得很快,所以在作画的过程中要对各种明度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晰。在灯光与自然光共同影响时,明暗变化会越出三大面、五大调子的法则,产生混乱的光影,这是在日常写生中常遇到的情况。此时,必须进行分析,将灯光或自然光中的一方进行强调,做到主次分明,将光影变化重新归入三大面、五大调子。明度是明暗的深浅程度,纯白的石膏明度最大。色彩也有明度,是某种色的反光量,也就是色彩的明暗特征。在白炽灯下的白色是明度最亮的,灯影的黑色是最暗的,在两者之间是各种程度的灰色。自然界中很难有纯白、纯黑与纯灰,因为任何物体表面都有本身的色彩,而这种色彩又会受光源颜色的影响。因此,所有的明度都是相对于当时的环境而言的。画家还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明度。明度的对比是指画面上的明暗对比,它决定空间摆放位置和空间形态关系。空间形态因为所运用的明度对比而前进或后退。明度被用于表现节奏与质感。明度可以传达情感,渲染气氛。暗色代表深沉与压抑,亮色代表轻松与愉悦。画家对明度的把握,可以对观众的情绪产生影响。明度对比可以营造舞台化的效果,如熟练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就能在一幅作品中突出重点,将欣赏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重点要表现的部位。希腊女神阿泰密斯石膏像习作 列宾二、物体1.物体本身的明度、质地、形体对光线的反映各不相同,因此也影响了我们所看到的明暗变化。一般来说,同一物体,光源强,反射就强;投射角度愈垂直,明度愈高。对不同的物体来说,物体固有色越浅,质地越光滑,反射越亮;反之,则逐次减弱。2.明度的对比与光源距离、物体固有色有关,近处对比强,远处对比弱;固有色浅,对比强烈;固有色深,对比较弱。3.物体的转折处对比加强,明暗交界处对比最强。4.物体受光面有扩张感,暗面有收缩感。5.物体块面的转折影响明度变化,体面转折明显,层次清楚,反之则微弱细腻。6.物体顺光时近明远暗,逆光远明近暗,侧光明暗对比清晰。三、光的角度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光照角度下也会呈现不同的明暗与感觉。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平光正面照射的平光,受光面大,变化小,固有色清楚,轮廓线明确,但体积感不强。(二)顶光顶光是由上而下照射,倾向朝上的面较亮,倾向下面的面较暗,明暗对比、反光、投影都较清晰。大卫石膏素描(三)侧光从侧面照射,可分左右、上下多个侧面角度,每个角度的照射效果都不相同,可以多方尝试。其特点是明度对比强,体积感强,便于塑造形体。侧光物体(四)逆光光线来自背后,绝大部分背光,反光微弱,效果独特。一般在使用时要主动加强反光,增加透明度。(五)环境光周围环境或物与物之间的反光,一般光感较弱,但对体积的表现十分有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gaoa.com/sghc/12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