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塘厅堂“
历史如椽的巨笔曾在这里轻轻一点,于是,这里便有了几口形似荷叶、长满荷花的水塘,也就有了以水塘命名的荷叶塘村;历史也曾在这里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或因岁月磨砺,或因时局动荡,当年的田田荷塘早已不知所踪,依塘而建的古老厅堂也像一部经年风化的老书,让人不忍翻阅。
春意融融的周末,我们来到喧嚣热闹的荷叶塘村,意欲在荷叶塘厅堂这本泛黄老书中怀古探幽,汲取其历史文化的精髓。
大厅面阔三间,敞开厅,正中挂有“与国同休”匾
多次修缮古韵旧貌仍依稀可见
村民杨美楠今年68岁,曾任荷叶塘村党支部书记。几十年来,都是他一直在管理和维护着这座厅堂。
荷叶塘厅堂建于清代,坐落在荷叶塘旧村中央,前面是一大块空旷泥地。从外表看,厅堂一点也不起眼,低矮、老旧,白石灰墙发黄、发黑,上面拉着几根电缆线,连古厅堂应有的飞檐翘角的马头墙都没有踪影。
“别看外表普通,它已有多年历史了,当时在村里算得上是最有气势的建筑之一。”杨美楠说,厅堂前面原来立有一块40平米左右的照壁,厅堂两侧也建有精致的马头墙,可惜文革时一侧被红卫兵敲掉,一侧因火灾被毁坏。
打开门锁,推门而进,一股幽隐而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院落由前厅和大厅两部分组成,两厅中间是一个大天井。前厅构造简单,除了几根木柱和房梁,没有其他雕饰。据老人说,前厅地面本来低于天井,下雨天常积水,后来修缮时把地面抬高了二三十公分。
大厅虽也弥漫着历史的沧桑,但透过岁月的烟尘仍可看出它的精美:牛腿、屋檐上的木雕细腻精致,砖雕圆润饱满;墙壁上的石膏浮雕凹凸有致,飞叠深远,《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黑白图画,人物飘逸,情致盎然;两侧边门上方雕刻着《琴音》、《书声》两本画卷,散发出主人耕读传家、至情至性的文化修养……
墙壁上的石膏浮雕和《三国》黑白画
“遗憾的是,厅堂里很多东西文革时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不多了。”杨美楠叹息道,年前后,村里对厅堂进行了大修,专门请了手艺好的木工师傅及画家,修复破损的木雕、砖雕、图画,换掉断裂的木柱、木檩、房梁,并重新油漆粉刷了一遍。
据相关资料记载,荷叶塘厅堂坐东北朝西南,方位角50°,占地面积.86平方米。前厅三开间,明间五架抬梁前后穿枋,用四柱七檩,前檐辟随墙式正门,次间边贴穿斗式,用五柱。大厅面阔三间,敞开厅,明间五架抬梁前双步后单步,用四柱八檩,次间边贴穿斗式,用五柱,为砌砖柱,前檐柱施牛腿出挑檐檩,后檐有附属房。
边门上方雕刻着《琴音》画卷
“与国同休”牌匾述说先祖功勋
荷叶塘厅堂最为显目的要数大厅里悬挂着的“与国同休”、“厚德可嘉”、“仁德遗风”三块牌匾。据杨美楠称,三块牌匾文革时都曾用来作猪栏板,后追回重新油漆描字。后面两块匾有什么来历尚不清楚,但“与国同休”匾却是大有来头,与厅堂也有一定的渊源。
“与国同休”匾悬挂在明间后金柱之间上方的大额枋上,底色为大红色,烫金字体,两侧落款分别为“洪武己巳年”、“功臣王威立”等字样。
据史料记载,王威,义乌县龙岗水阁(今前店森屋堂阁附近)人。他从小就喜爱练习武艺,深谙布阵谋略之道。元朝末年,朝廷政治腐败,人心思变,群雄竞起,割据称王者不一而足。地处浙中的义乌腹背受敌,常常受到骚扰。为了保卫家乡黎民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王威与他的两个弟弟召集义兵,在黄龙寨大破进犯永康之敌,因此名声大震。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率军到婺州城下,遣使征召王威。王威与他两个弟弟带领义兵余人投奔朱元璋。随后,率众四方征讨,屡建战功。后王威被加封为武定侯,成为开国功臣。洪武十八年,58岁的王威告老还乡,回到故乡义乌。永乐八年,王威在家中无疾而终,走完了他戎马倥偬的一生。
“从‘与国同休’匾的落款时间可看出,王威立这块匾应在他告老还乡之后。”杨美楠说,王威有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在荷叶塘村落脚定居,其他三个分别在前店村、森屋村等地居住。所以他们推测该厅堂可能是落脚在荷叶塘村的那个儿子的后辈造的。
惜别古厅堂,蓦然回首,她安然恬静。怅然回身,指尖滑过斑驳的弄墙,双脚踏过粗糙的石板。摇动的石板翘起又落下,发出低沉而又悠长的声响,那便是历史的回声。
”来源:义乌商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