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论精古代人骨折是怎么整的人民资

「本文来源:科普中国」在现代,老百姓发生骨折后,医院接受治疗,有时要打钢板,下钢钉,有时可能只需要上石膏加以固定就可以。而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古代,人们经常要狩猎,运气再不济碰到个兵荒马乱的战事,小则破皮流血,大则动骨伤经。那古代发生骨折,医生都怎么处理呢?据医书记载,汉代以前,人们对骨折大多采取包扎固定的方法。秦汉之间,包扎材料多半用麻和丝织品。到了魏晋时期,对骨折的处理有了改进。医学家葛洪(约公元-年)在《肘后救卒方》一书里,首次记载了用竹片固定骨折的疗法——一种小夹板固定法,并开创了用夹板固定骨折的先例。葛洪是今江苏句容县人,他就地取材,用竹片作为固定骨折的材料,用来抢救骨折病人。有的医生用破残的竹简来夹骨折患处,因为竹简是读书写字的人随身所带的物品,在书房里也随时可以找到。唐代的蔺道人用杉木皮固定骨折。蔺道人虽是长安人,可是中年后隐居江西宜春县。宜春是山区,杉木到处都有,也是能就地取材的。蔺道人的《理伤续断秘方》里记载:杉木皮用水浸泡,软了以后,削成手指大的薄片,每片之间,留一条小缝,用细绳子上、中、下三道捆扎好。哪里受伤,用药后就牢牢地捆缚在那里。关节处要留出,不能用杉木皮捆缚,否则,伤愈恐怕影响伸屈。关节部位,如手腕、手指关节、膝部、脚踝等处,只能用绢包。包好以后,还得时时轻缓地作弯曲和伸展的运动,这样对骨折的愈合有好处。动与静的结合,是小夹板固定骨折的优点和特点,比起石膏固定,只静不动胜一筹。到了元代,中医伤骨科大有进步。元朝五代世医危亦林(公元~年)在《世医得效方》一书里,解决了这一难题。他把髋关节前脱位病人的双脚用柔软的绵绳缚住,倒悬挂在一个坚固的木架上。利用病人自身重量作牵引,再用手法整骨。身体拉直了,髖关节也就能复位了。危亦林在记述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时说,脊椎不直,说明还没有复位,这时须要“坠下”,使脊椎伸直。这就是现代伤骨科术语中“过伸”的意思——只有保持“过伸”的位置,才能使骨折复位和很好愈合。和古代人相比,虽然现代医疗设备完善,医院物资丰富,诊疗手段和方法也更多,但现代人相对于古人更多从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减少,身体缺乏锻炼,骨骼和肌肉的强壮性减退,因此现代人发生骨折的概率往往要比古人更高。此外,高科技使得现代人受到的暴力比以前也要大些,例如加工机床、各类交通工具等等,所以现代人相对于古代人,更容易骨折。肱骨是人体上臂的骨骼,周围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伴行。肱骨骨折是指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肱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一旦发生骨折,有损伤神经和血管的风险。根据骨折的部位,肱骨骨折可分为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干骨折和肱骨远端骨折。根据骨折部位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对患者而言,这些分类的不同治疗方式往往会不同。如果碰到了肱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医生应该如何处理呢?9月17日今晚19:00,第五期“谈骨论精”医协体骨科病例讨论直播节目将带来一例“肱骨远端骨折”的病例讨论,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谢欲晓、汕头大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王虎、医院大骨科主任李龙付、医医院骨科李龙玉、医院关节创伤骨科主任做客医协云,通过真实案例解析与五位骨科专家谈“骨”论精,探究疾病真相。医协云也希望通过举办相关系列讲座,帮助基层骨科医生打开临床诊疗思路,为基层骨科医生提供上升快车道。直播时间年9月17日星期五19:00-20:30观看全程视频进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gaoa.com/sgyy/12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