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古代书院文化调研

龙岩古代书院文化调研

作者:龙家绒

指导老师:琴谷子

前言

古代书院是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教育机构。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精舍”与“精庐”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后汉书·包咸传》载: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后汉书·儒林传论》载:“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不过汉代的“精舍”、“精庐”,私家讲学皆由口授,限于当时的出版技术水平,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将它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唐朝,开始慢慢成型,有民间和官府两大源头,民间源于私人治学的“书斋”,官府源于整理典籍的衙门,因为纸张和雕版印刷术发展,大量书籍需要放置、收藏,便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唐贞观四年,始诏天下州县皆建学。而岩之有学,则自宋淳化年间,始所谓设为庠序以教之者也。”这是《龙岩州志》中对龙岩教育的介绍。中国教育起源于唐、兴盛于宋、衰败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其中龙岩的教育从宋淳化年间肇始设庠序,建学宫,明代设县学,办社学、书院、私塾很快形成规模,清代各坊社设书院。很快形成规模。书院在传播学术、成就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年出版的《龙岩县志》记载,全县曾经有历代所建古书院57座,不仅在城中有龙岩书院、仰止书院、黄岩书院、新罗书院、松涛书院等,而且每个乡镇都有书院,其中适中镇就有大中书院、复性书院、崇文书院等;黄坊,也就是今天的红坊镇,曾经有仁里书院、三溪书院、凤冈书院、双溪书院、南阳书院、紫山书院等;湖邦有抡升书院、登龙书院、文砥书院、星聚书院、转风书院等;东肖有桐冈书院、奇迈书院、表政书院等……还有大池的云章书院、江山的江山书院、白沙的南山书院等等……后来的中学堂、高初级小学大部分就是由这些古书院和私塾演变或改造而来。可见当年对教育之重视,书院之兴盛,也可见龙岩这个曾经在朱熹眼中粗鄙落后的南方小镇,经过一代代知识文化的教化,终于在明代以后,逐渐成为民风淳朴,人才辈出的山区邹鲁。“城内十八巷中,官邸民宅庇联,民风淳朴,名人硕彦,擢科第而登显要者,源源相继,岩士大夫济济林之。”明清两代龙岩县出了40多名进士,两百多名举人,甚至流传着“一巷三尚书,回头便侍郎”的民谣,遍布于龙岩县城各个角落的书院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调研对象:龙岩古代书院文化

二、调研时间:年8月1日—8月4

三、调研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龙岩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以及它现保存的书院文化,同时调查龙岩书院保护情况,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去挖掘,去了解我国古代的教育文化。

四、调研成果:

(一)培田古书院文化的历史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是一座拥有八百年悠久历史的客家村落。明弘治元年(年),培田吴氏七世祖吴宽公“以余贤在石头垣建书墅,为讲学之所,延谢桃溪先生训其后昆,题曰‘草堂别墅’”。由此“开汀连十三坊书香”。此后直至清中期,培田吴氏一直继承兴学之风气,以房族为单位陆续创办了9座书院。其中建于明代的2座,分别是第十世祖肖泉公创办的“肖泉公书馆”、第十世祖在宏公创办的“十倍山学堂”(又名宏江书院)。进入清代后,培田兴办书院的风气达到极盛,计有7座,分别是十二世祖君健公兴办的“白学堂”,十三世祖配虞公兴办的“义屋学堂”(又名“云江书院”)和“伴山公馆”,十四世祖健庵公兴办的“岩子前学堂”,十五世祖锦江公创办的“南山书院”,十六世祖纯一公兴办的“清宁寨下学堂”,以及乾隆二十一年由吴氏族人共同创办的“紫阳书院”。培田现存6个书院旧址,即南山书院、紫阳书院、云江书院、宏江书院、清宁寨学堂和白学堂,其中又以南山书院保存最完好,是培田书院建筑的典型代表。主要介绍南山书院:

南山书院,前身为“石头丘草堂”,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年—年),乾隆三十年(年)改建,面积八千多平方米。书院位于卧虎山北侧山脚下,座西北,朝东南,自陶渊明的诗作《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取“南山”为名。书院所处南坑口东有一条延伸的山鼻梁,林木茂盛,隔开了村内村外,挡住了村中嘈杂喧闹的声音,使书院自成一体,意境幽深。南山书院,整个建筑由东西两侧院落并列组成,书院大门位于东侧院落,穿过一个门廊后即是供奉孔子牌位的“德造庐”,在“德造庐”当心间厅堂左右次间为教室;其左侧有一座五开间的正房,亦作为教室。西侧院落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除了有两间教室外,师生宿舍、杂物房、厨房都设于此处。连接东西两个院落的是一个砌有镂空花墙的小院,院中有一扇小门通往书院外。整个书院的建筑不拘泥于严格的形制,而是顺应山势而建,布局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整个建筑包含了厅、房、楼、阁、轩、亭、廊等诸多形式,构思精巧,令人叹为观止。明清以来,举人吴茂林、福州才子邱振芳、翰林曾瑞春等一批名士执教于此,有“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之美誉。南山书院创建多年来,曾培养出个举人、进士,仅明清时期培养出的榜眼、翰林、进士、秀才就有余人,其中官至五品以上的就有7人,最高者达三品。清光绪三十二年(年),旧私塾学制的南山书院被培田村第十九世祖吴震涛改制为现代学制的“培田两等小学”(含初、高两级)。清乾隆二十八年(年),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巡视汀州府,题有“渤水蜚英”的传世名匾。明代兵部尚书裴应章考察南山书院后,赠联:“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翰林院庶吉士曾瑞春则称赞南山书院说:朱熹讲学的鹿洞鹅湖也不过如此啊!清末废除科举后,南山书院顺应历史潮流,于年更名为“长汀县南宣区中心国校”,成功实现了向近代教育转型。这也是当时汀州府第一所初高两等小学。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培田村有为培养妇女家政能力而设立的“容膝居”;为培养农业生产技能而设立的“锄经别墅”。“容膝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取名源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系培田吴氏十八世昌同公捐资创办。其目的是为了让嫁入培田的新媳妇和即将出嫁的培田女子能够知书识礼,懂得操持家务,成为贤妻良母。这所妇女学堂的创办还引起了当时长汀县督学的注意,他不仅批准了学堂的设立,还专程派员到村中调查学员人数和教学内容。学堂创办之初仅为吴昌同所属的房派服务,后逐渐扩展到为全村的吴氏族人服务。

(二)永福镇古书院文化的历史

永福镇位于龙岩市的东部,那里素有高山文化之乡的美誉,哪里古迹众多,记录着历史永福的历史变迁,积淀着永福的历史记忆。据史料记载,永福镇共有三个书院,分别是菁华书院、崇文书院、天觉书院。其中崇文书院和天觉书院在岁月的风吹雨打和历史变迁中破败衰落,只剩菁华书院保存至今。

菁华书院始建于明代万年间(-),清代重建,是过去永福人聚徒讲授、传播文化的场所,也是永福兴学、重视文化教育的标志。受明清两朝大盛文风的影响,各地纷纷兴建书院讲学,永福也不例外,而永福也正是有了这样源远流长的讲学之风,也才有了后期学子辈出的局面。菁华书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土木结构。中轴线上由东至西依次由大门、前坪、内门、天井、后楼组成。后楼歇山顶抬梁式构架,两层,底层明厅,面阔三间,进深四标(10米),门厚而高,门前立有一对抱鼓石,门额有石匾,长1.8米,高0.5米,上刻楷书阴文“菁华书院”。书院内屋梁上木刻雕花、彩绘等精美绝伦,保存完好。从前菁华书院的课程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教学重视自学,提倡独立钻研。一直到了清光绪二十七年(年),提倡废除科举,创办新学,书院陆续改为学堂。当时永福的一些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也意识到:唯有培育人才方能科学昌明,造福乡梓,振兴国家。于是菁华书院也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年)改为菁华小学堂,校长是清末岁贡邓福谦。随后从民国12年(年)开始到年秋,菁华书院经历了由师范讲习所到私立菁华初级中学再到最后的公办菁华中学的历史蜕变,为社会培育了大批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建校舍越来越多,菁华书院也不再作为校舍使用。后成为中共漳平县委建党旧址、永福镇老区革命纪念馆,内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朱德、邓子恢、张鼎丞、伍洪祥等革命先烈在永福开展革命活动的光辉历史图片展示,存放大尊石膏制作的毛泽东雕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80年代前菁华书院藏书量丰富,书籍种类繁多,是永福人民的学习阵地。年期间,原永福中学陈福熙校长在任时,对书院进行过一次保护性修复,年期间作为教师宿舍使用过一段时间,后来由于年久失修,出于安全考虑,菁华书院不再对外开放,由永福中学安排一人看守和日常巡查。如今的菁华书院,虽然早已人去楼空,但它依旧以其深厚的文化古韵和谦卑的姿态,在朗朗读书声中默默坚守,庇佑着永福莘莘学子,见证着他们的成长轨迹,正如书院前坪的那棵古柏树一样,四季常青,苍劲挺拔。

(三)其他现存古书院文化的历史

南洲书院,坐落在漳平市溪南镇下林村距感化溪不远的地方。原系明代溪南巡检司署旧址。书院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迄今已有年历史,是漳平现存一座比较完好的古书院。南洲书院是漳平县感化里九社(今溪南、象湖两镇和安溪县桃舟乡南坑村)民众合力共建的一所书院。其时,九社绅耆陈廷擢、郑廷瓒、詹步元、苏肇升等十余人董其事,积极发动民众踊跃捐输,共襄盛举;漳平知县赵速捐俸禄一百两银元倡首,并入驻现场督建,于年终成斯举。这里更成为感化里的文教中心。南洲书院是研究清代书院的重要实物见证。占地面积平方米,有一堂两厢,系土木结构四合院式平屋,共有9厅99间,建筑工艺精湛,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史料价值。南州书院屋内庑头有一块石碑《南洲书院碑记》,碑文内容完整,史料价值大。书院大门上有块“南洲书院”横匾,围墙内立有二根完好的石旗杆,彰显丰硕的办学成果。南洲书院建成后,延师课读,成为感化里九社公有的一所学堂。在很短的办学时间里先后培养出两名举人:陈秉德(官坑人,年考取乡试第52名举人)、张清标(东湖人,同治五年即年中举);四名贡生:陈其晖、陈维铨和张清江、张清高。年,东湖村张清江、张清高同时考中宣统己酉科贡生,有“兄弟同科”之美誉,声名鹊起。民国二年(年),清末岁贡张清江等人将南洲书院改办成新式学堂—“南洲学堂”,共有两届毕业生30人,其中甲班10人,年毕业;乙班20人,年毕业。民国末期,书院成为闽中游击队和闽粤赣边游击纵队第八支队四团一营开展革命活动旧址。南洲书院是当地民众心中神圣的精神文化家园。当地政府已着手修缮维护工作,届时将以更完好的风貌呈现在众人眼前,成为一处宝贵的可供参观、游览和进行人文历史研究的古书院。

龙池书院,坐落于新罗区小池镇风景区寿字岩与南华岩之间,书院倚红偎翠,石壁清奇,风光迷人。背倚绿树成荫的山坡,门对潺潺的溪流及纵横阡陌,左为南华岩,峭壁似莲花,巨石如飞鸟,藤蔓交织、树木葱茏、山花烂漫。一般的书院以横向取胜,龙池书院则以纵向取胜。高居巨石山崖上,继续往上伸展,共有三层,分别为下书院(见龙堂,又称四龙厅)、中书院(魁星阁,又名矗磐堂)、上书院(龙池塔,又称文昌阁),仿佛学子们艰苦攀爬才能登上的书山学海。其中,中书院最早开建,始于清康熙年间(年),而后建有上书院、下书院,数百年来,培育英才。古书院与红色革命,结下不解之缘。年,古书院办起当地首个公立学校龙池学校,培养了陈仁麒将军等一批革命英才,红四军参谋、团政委陈兆鼎也曾在此执教。年小池武装暴动后,这里改为列宁学校。年红四军入闽,朱德下榻该书院,并在此召开军事会议,部署“首打龙岩城”方案。5月23日,红四军“三打龙岩城”前夕,毛泽东和朱德在书院前的大草坪上,向全军作了“消灭陈国辉,解放龙岩城”的动员报告等。龙池书院从年9月到年5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为红军和各级苏维埃政权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具有初小文化程度的人才,被当代党史界、教育界专家赞誉为“中央苏区红色教育的典范”。

五、报告总结:

从古代书院发展历史来看,凡书院昌盛之时,也就是文化繁荣之期。书院因其浓厚的学术气氛,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在文化导向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突出了书院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上所呈现的鲜明性格和独特气质。书院教育注重弘扬中华民族正心诚意、修身为本,讲求经世致用、学术创新等优良品德和传统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书院文化不仅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泯灭的作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我们会及时更正

·END·

喜欢这篇文章,就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中医健康养生

国艺修身养性

国学体悟闻道

问题:怎么才能每天收到这种文章呢?答案:长按下面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gaoa.com/sgjx/58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