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楚亚鹏,一个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后,我找过各种类型的工作,后来觉得还是制作模型更适合我,现在就辞职在家里做模型了。
有个模型我做了三四个月,最近刚刚完成。不过我也不知道叫啥名字,因为它本身就没有名字,和我们在街道里突然撞上的某个角落一样,也许我们并不知道它们的过去和现在,但却被打动了,然后选择把它留在记忆中。
因为这种保留记忆的冲动,我像以前一样,开始了这座“不起眼”建筑的建造计划。
在河南省荥阳市的一个街道拐角,我遇上了这个模型的建筑原型。
它的表面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窗户,墙面颜色进行了很好的划分,有灰色水泥墙、白色石灰墙,以及卡其色的墙壁。不同色块之间无意间形成独特的节奏和设计感,颜色之间合理划分的同时又很整体统一。
建筑表面那条橙色线条与墙体本身剥落的红砖形成呼应,让纯色不再突兀。绿色的铁皮大门也是北方很常见的,非常亲切。
我喜欢沧桑陈旧的场景,感觉很厚重,很有故事。它们隐藏在在许多的城市角落中,像是自发生长的一样,没有太多刻意的痕迹。
大多数人儿时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些不太起眼的建筑其实是包含着故事的集体记忆。小巷、农田小屋和池塘,当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它似乎可以勾勒出这代人的乡愁。
我开始制订计划,先在本子上标注场景尺寸,然后进行比例换算,确定模型需要制作哪几大部分以及每部分所占的比重。
我把这次模型的比例定在1:25的,以往,我也做过1:32、1:::50的模型。这次的比例更大,是因为我想制作更多的细节,精确到小杯子、小瓶子以及门窗上细小的零部件,让模型展现的内容更加丰富些。
然后便是准备材料与工具。
材料主要是雪弗板、挤塑板、木板和硬纸板。挤塑板好塑形,可以制作地面;雪弗板可以呈现大的框架结构。
工具就是进行切割裁剪的普通小刀、一些打磨工具如小矬子、砂纸和普通的粘结胶水。
正式开始后,其实并无多少事情可以记录,做好基本的模子,然后不断地打磨,日复一日地添加细节,制作小构件,粘合材料。
关于如何制作细节,这其实是一个无法用语言概括的经验之谈,所以我只能说出一点大概的思路。
比如,制作时会把木片、卡纸等材料根据实际需要切成条状或者面状,用来拼贴;
制造复古的纹理,我可能会先在石膏粉或者腻子粉涂抹、塑形,之后就用各种上色的技法,雕刻、喷涂、笔涂、喷涂、干扫等等,只要能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都能用来创作尝试;
砖块和石块可以用石膏制作,把锡箔纸弄好形状将石膏倒置在上面,干燥后就有石头的感觉了;红砖用小模具按压出来,例如找一块小泥巴做成砖的形状后可以拿针戳出洞。
一些零件就是拿各种材料慢慢拼凑完成的,用木条、圆棒等常规材料慢慢制作;
植物可以在生活中找类似的植物进行代替,平时可以养成收集植物的习惯,也可以购买干花使用。
这些事无巨细的各种经验很难完全讲明白。因为这个过程是枯燥的,任何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耐得住寂寞,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和强烈的情感。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在创作这个“不起眼”建筑的过程中,我在设计方面的考虑。
原来的建筑本身相对较”平“,环境单调,周边并无多少衬托之物。要想打造更多趣味,就要添置一些修饰的物品和元素,所以便有了下面这些安排:
三角形的公路与建筑本身形成一定夹角,避免平行线的常规情况带来的呆板和刻意;
建筑后方的夹角处安排了一小块水池和晾衣架,池塘里又安放了几只小鸭,夹角的三角形线条是具有引导视觉的作用,那么在尽头就应该安放一些元素让观者有东西可看,不然视觉就空了;
水池的面积很小,但在模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但均衡了画面干燥的心理感受,也为观者提供了很好的想象空间,让现有的空间无限延伸;
原建筑前方有一颗大树,但树木面积大而且凌乱,如果在模型中照搬会遮挡模型大部分细节,四面观的视觉体验将大打折扣,所以在树木的地方替换成电线杆来均衡画面,让画面视觉上更有节奏感。
电线杆表面的细节同时也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电线杆上又斜拉了一条线藏在房子侧面以及安放一个路灯,路灯方向指向建筑,使得与建筑本身形成呼应;公路上线性物体的安放则是为了均衡电线杆这种线性元素,起过渡和缓冲作用……
这便是在制作这个模型时我所想到的事情。
在学校那会,我们也有场景还原的作业,也学了舞台模型设计,这些课对我们理解比例、实践和设计方法确实很有用,但我发现,大多数模型并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