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治疗功效,在整个中药功效中占绝大部分,所形成的系统与层次也较为复杂。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系统、不同层次的功效形成网络,构成了较为完善的中药功效体系,它标志着中药学在理论思维和科学结构上更加精确和严密,显示了中医药学的逻辑规律。中药功效内容的发展既依赖于药物临床实践,又依赖于中医理论,随着用药经验的积累,主治范围的扩大,以及中医理论(主要是病因病机学说)进一步深入,中药治疗功效也向纵深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纵向的多系统和横向的多层次。
在纵向系统方面,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治病求本等原则,分为对因治疗功效系统和对症治疗功效系统。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的发病原因有外感邪气、内伤七情、内生病邪及其他因素。与此相对,则祛风、散寒、解暑、除湿、泻火、消食、活血、化痰、杀虫等,属于对因功效;而止咳、止痛之类,为对症功效。前者是药物作用在于消除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治本作用;而后者是药物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即治标作用。这种分类方法也面临一些问题,有部分功效,如疏肝行气、平肝潜阳等,会引起归属的不一致。因此,也可将治疗功效分为祛邪、扶正和调理脏腑功能三类。例如祛风、散寒、除湿、泻火、活血、化痰、杀虫等为祛邪功效;益气、温阳、补血、养阴、健脾、生津等为扶正功效;宁心安神、平抑肝阳、收敛固涩等为调理脏腑功能的功效。
中医临床辨证理论的多样性,对于功效系统的划分也存在影响。例如,石膏在六经辨证的治疗中,主治阳明经热,而有“清阳明经热”的功效;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治疗中,主治气分热证,而有“清气分热”或“清热泻火”的功效;在脏腑辨证理论的治疗中,主治胃热证、肺热证,而又有“清胃热”和“清肺热”的功效。鹿茸,在脏腑辨证理论的治疗中,能温肾阳;在气血津液辨证理论的治疗中,能益精血;在奇经八脉辨证理论的治疗中,能补督脉、固冲任。
在横向层次方面,由于中医辨证体系的多层次性,如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气虚又有在肺、在脾、在心等等的差异。故相应的补虚功效又分化为第二层次的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而补气功效又再分化为第三层次的补肺气、补脾气等。又如热证可分为实热、虚热;实热证又可再分为卫分热、气分热、营分热、血分热或肺热、胃热、心热和肝热等等。其相应的功效则有清热,清实热与退虚热,清卫分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清血分热与清肺热、清胃热、清心热和清肝热等三个层次。
中药的功效体系,由以上纵向的系统和横向的层次,从而组成治疗功效的立体网络结构,成为临床辨证用药的主要依据。